这个时代,互联网让获取知识变得异常便捷,也容易造就博学多识,能言善辩的孩子。我们会把它当成未来孩子能有所成就的一大指标。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看学生未来的优秀程度与什么相关?我们可能会联想到的是跟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与孩子从小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有关,与就读的学校、现在的成绩有关,或者与童年上过的各种兴趣班有关?
然而最后发现一条相关性最长的曲线,令人大跌眼镜。竟然是与父母每天给孩子朗读有关。这项调查中所说的朗读,不光只是读故事,而是说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而且不能打断,即使听不懂也要听,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其实就是
倾听的习惯。
当今时代,社会高速发展,这种发展的快速和多元,深深影响了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急于求成。很多父母非常注重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比赛,变得博学多识,鼓励孩子能言善辩。
而这种能言善辩,久而久之,容易变成一种喜欢彰显和评判的习惯。
有一次被请去做一个访谈,主持人早已经准备好了套路和洋洋洒洒的讲稿,整个过程她讲的很好,访谈的过程也很顺利,但很少与我互动,我无论如何回答她的问题,最后总能绕回到她自己准备好的金句上去。给我的感觉是我只是一个配角,配合她做了一场秀,感觉很不舒服。回到前面提到的调查,为什么倾听能力如此重要?
未来的领导力,不仅仅是聪明和见识,反应敏捷,能言善辩,更需要有意识的收起这种锋芒,收起想要表达的欲望,培养出一种善于倾听、善于思考的能力。
这里"倾听能力"重要的底层罗辑有三个点:
1.不急于表达自己,才能更好的倾听。
2.不妄加评论,不做随意机械的反应,才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3.不只是思考倾听的内容中的某一个点,而是能看到全局。
耐得住性子倾听是第一步,不评断是第二步,越过点看到面,是第三步。
在一堂公益课上,有一个小朋友反应非常快,见识也很广,我在讲课,他一直举手,想要表达,我强调了很多遍纪律,这孩子认为我不给他发言的机会,很不高兴。在下面嘀咕:"这些东西,我也能讲,百度搜索一下就可以了"。课后,孩子妈妈很主动和我沟通,她也觉得孩子懂得特别多,特别聪明。我没有多说,但我明白,这个孩子心里特别满,他过来并不是听课的,而是想要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只会让孩子停滞不前,流于肤浅。
我自己平时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这一点,不鼓励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或者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首先是一种纪律要求,同时也是有目的的让孩子们耐住想要表达的欲望,学会倾听,学会更深入全面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
未来的领导者绝不是"涛涛善辩"雄辩家,而是善倾听、善思考、有格局的人。
作为父母,让孩子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耐住性子,敛住锋芒,深度思考。那就从最基础的"学会倾听"开始吧!成人亦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