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当孝心被明码标价

当孝心被明码标价

作者: 柳海洋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3:41 被阅读0次

            到养老院看望一次父母7元,为老人洗一次澡5元,陪老人聊一次天······这不是危言耸听,据媒体报道,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一项奖孝金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工作人员表示,“奖孝金”推出后,子女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粗略一算,30次200元,可不就是相当于每次近7元,而且还真产生了效果!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领域有一句流行语: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社会交往中有一句名言: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网上有个很热的帖子:能用钱办的事就别求人。于是,人们拼命赚钱,然后用钱去进行交换自己的需求,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社会管理部门也通过一些或奖或罚的方式推进日常工作。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然而,亲情、友情、爱情、道义、责任、良心都可以货币化了么?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耕时代熟人社会的生活图景。那时人们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几乎所有事情都不需要花钱,因为村里各家各户从事着满足低生产力水平和生活需求的各行各业。哪家有了需求,只需言语一声,便会得到帮助。以当时最大的事情,盖房子为例,仍然几乎不用花钱,只要打过招呼,人们便会以各自所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出料,出工,共同完成。之后主人只需要请帮工的人一顿吃喝就行了。同样,当别人家有需求时,这个家庭也会尽其所有,出手相帮。这种浸润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乡规民约制约下形成的公序良俗,维系着村民甚至万事不出村的稳定和平和。今天看来,这种状态难免存在封闭、保守,拒绝接受外来新生事物,难以改变和革新的弊端,但那种浓浓的亲情,真诚的付出,相互的信任,不正是我们今天变得日渐稀缺的宝贵精神财富么?

            我们从大杂院搬进了家家户户防盗门封闭的高楼,从炒菜之味相闻,互相碗碟相赠的生活变成对面不相认,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这真的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么?固然商品社会,是契约社会,我们面对的更多是陌生人,不了解对方的底细,也不屑于更深入了解,因为那样也同样要交出自己的底细,于是便签字画押,或一手钱一手物,两不相欠。这看似公平合理的交换原则,相处之道,却频频生发出诸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网上求助捐不捐这样的灵魂拷问。钱,并不能搞定一切,我们一面不愿意欠别人人情,另一面也对付出真情更加谨慎,诚信危机,孤独感困扰着今天的人们。

            我们说资本主义是金钱至上的,可在许多西方国家,做义工是要作为中学生求学期间的重要内容记入学分的,他们从十几岁就树立了主动到社区服务,到养老院照顾老人的观念和习惯,有些到中国来的留学生甚至把这习惯带到了我们这里。与之相比,当我们的孩子跟随父母去养老院看望爷爷奶奶时,知道将有笔“奖孝金”拿,不知他(她)该作何感想。

            其实要从社会层面提高人们的尊老意识,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未必非得用“钱”。前一段时间,在有些城市实行的对行人交通违章,车窗抛物向所在单位抄报的做法便可借鉴,养老院可定期对那些将老人送到养老院便不闻不问,疏于探望关怀的子女情况通报他们的所在单位,效果恐怕要好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孝心被明码标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kr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