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隆恺:学习李安老师《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的收获

杨隆恺:学习李安老师《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的收获

作者: 驭器者杨隆恺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18:27 被阅读83次

2016年3月26日,在“2016格诺威学习嘉年华(重庆站)暨第四届西部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会后工作坊听了由李安老师带来的一天精彩的课程《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才对王阳明及其思想和行为有了一些了解。

“知行合一”在最近几年提得很多、炒得也很热,而我个人的习气是对于大家追捧的主题都是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现在想来也是好事,学习很重要,跟谁学习更重要,缘分到了,老师就出现了。如果最初的那颗种子埋错了,等发芽后发现不对,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经过一天的学习,在李安老师系统、生动的授课过程中一直觉得收获很多,但是今天起来一些具体的细节已经忘记了,只能记录一下几点比较深刻的感受。

首先是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说来奇怪,长久以来都觉得自己过于依赖电脑后记忆力不好。但是这四句话却在现场听过两三遍后就背下来了,可能是因为有规律、也可能是因为有感觉。李安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对于这四句话数字、数词、分别自己做解释。在读到这四句话的时候,就蹦出一个感觉。

“无善无恶心之体”和《六祖坛经》里面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有相似之处。

“有善有恶意之动”与《地藏经》里面的“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有相似之处。

“知善知恶是良知”和佛经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又有相似之处。

“为善去恶是格物”和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又有些感觉相似。

虽然说不太清楚,对于这四句话的总体感觉就是用儒家的词汇在说佛家的道理。同时这四句话也没有太多必要去准确解释,自己现在能够收到,未来能够以此去做就好。用文字解释文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认识其真实的意思。

然后是印象深刻的是“人人皆可成圣”,感觉又是用儒家的词汇提出了佛家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个观点。圣和佛都是人,都是明白人。只是一个解决人世间的问题,一个解决生死问题。

然后就是“事上磨”,这个词是第二次听到李安老师讲,去年在成都有机会听过一词。对于这个词的感受比“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个词汇更加深刻。“心即理”、“知行合一”它们本来就在那里,给我们是否努力无关。“致良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和路标,而“事上磨”则是具体的行动方法。我们只有在互动的过程,在不停被外界刺激的过程才能够有所成长。找一些让自己折腾和难受的事情来做,比找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来做更多有意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这样的观点。做得顺利的事情不会让我们成长,这是我们本来已经具备的,不管如何高深都是在做体力活,唯为去探知未知和感受挫折才会成长。我们在追求快乐,但是如果我们把挫折当成一种快乐,日子就好过了。

最后,由于没有学过西方哲学,所以对于《阳明心学》的认识还是用儒家的话来说佛家的道理。不知道是否能够这样思考,王阳明是一个佛教徒,而《阳明心学》是当时佛法在世间的一种落地的形式。

除了上述收获以外,李安老师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呈现也有很多值得吸收的地方,当时很有感觉,现在却理不出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隆恺:学习李安老师《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的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qo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