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么一对“大词”频频出镜:“红海-蓝海”。好奇心驱使,查了一下出处,发现这对“大词”出自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Blue Ocean Strategy,作者是W. Chan Kim跟Renée Mauborgne,2个人都是INSEAD的教授。原本是描述商业领域竞争策略的,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拿来谈个人层面的竞争。
所谓的红海策略,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策略,崇尚竞争,认为一个行业的结构是固定的,企业/个人想要获胜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已有竞争,并在竞争中超越对手。市场竞争是个零和游戏,争夺的对象是存量而非增量,比的是如何分蛋糕才能让自己拿到最大的那块。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内卷,比谁更卷。
蓝海策略着重创新,认为市场边界可以被重新定义,行业结构可以被重新规划。如果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需求端,并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开拓全新的市场,那么就可以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价值。着眼点在增量而非存量,把蛋糕做大,从而让自己得到的那份也变大。
红海-蓝海,哪个策略更高级?很多高手给出的建议是“看情况”。也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个人,不同的行业周期,采用哪个策略当然没法一概而论。
道理很好懂,难点在于,如何应用呢?对很多在应试教育的洗礼中挣扎着长大的人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眼里已经没了蓝海。不管做什么事情,“直觉”总是把我们指引到那条撕杀得最惨烈的赛道中去,然后一口气跳进去,按照已有的游戏规则苦哈哈提高技能,所谓的十年磨一剑;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其实不多。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有啊,在跳下赛道的那一瞬间,如果能有双手,拍拍你的肩膀,然后问问你说:“别着急,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赛道?选一条最适合你的赛道,再去狂奔也不迟。选择,比努力重要”。只需要这么一句话,你也许就会把深埋于细节的头抬起来,往远处,往高处看一看,也许,蓝海就在你的身后,也许,蓝海更加适合此时此刻的你。
多希望带着这么一双手上路。可这么精良的“装备”哪儿去找呢?自己打磨啊。在开始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反直觉的给自己一点“无所事事”的时间。别焦虑,花力气做做研究,做做选择。选好了,想清楚了,再去做事情。而每天的修行,就是锻炼这么一股“懒劲”,下意识的引导自己多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自己将要做什么?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蓝海红海,最终选了哪个都好,重要的是这是你有意识的选择。
参考文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ue_Ocean_Strategy#Blue_ocean_vs._red_oce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