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生意愿意扎堆,且都喜欢一段时间高一个项目,不懂的分配资源和厚积薄发,别人做啥赚钱了,我就一定要上,不管赚不赚钱,时尚要跟上,否则就被人鄙视,看不起,甚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譬如说之前5年风电项目,国家主导风电投产,外资维斯塔斯,歌美飒,苏思兰,内资金风,华锐,东方电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有政策补贴,吃完了补贴,现在都是一地鸡毛。外资该减产减产,该撤资撤资,世面上没剩下几家。
3年前的共享单车,疯狂入市,ofo,Mobike,哈啰,悟空,还有些地方品牌。瞬间开始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了彩虹,赤橙红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各色各样,真用车的,抢红包的,薅羊毛的,搞私藏的ofo搞了一批沙滩大轮胎自行车,后来应该都被个人当成私物收藏了起来。
搞到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套现跑路,有的高位被套,都是资本惹的祸。风投的钱没地方去,放在手里就贬值,所以大规模的流向市场的热点,都想在浩瀚的资本市场捞金。捞没捞到,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再说说今天的主题,便利店,前有7-11,再有便利蜂,最近新兴的有罗森。
7-11之前了解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托管一种是自己经营,总之算下来比上班强,两个人的话最终一个月下来落下3-4万。现在不行了,7-11满大街都是,还有不行位置要转让的,有点满城尽带7-11的感觉。也就是街边小店逐步被他们取代了,我认识的7-11招商的人都去了便利蜂了。
便利蜂是北京的国产品牌,规模较大,相比7-11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现在出于快速扩张期,那哥们说现在属于烧钱模式,有资本再投钱扩张,现在开店补贴合适,但不知道补贴何时结束,正常经营的化,利润就没有那么好了。
罗森,新晋小生,一年前,我们这个地方就三个店,海光寺一个,民园一个,河东有一个。
上面这个就是海光寺那家店,民园那家是新开的,规模较大,人流不小。当时了解可以下,罗森是日本品牌,面向小众消费层。加盟是和全国总代理签约,不是和罗森总部签约。之前说这种模式有风险,如果中间商跑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但昨天用大众点评一搜,天津罗森,天津出来了32家店面的信息,比一年前多了10倍,天哪,中国人做生意真是扎堆啊,有啥项目都是上马一堆人,大浪淘沙,真没想到。
就这么一个小众品牌超市,都10倍速增长,这明显赶超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与现行GDP增长不符合的。
像瑞幸咖啡,大规模的扩张不能满足其数据报表的需要,股东,投资方都盯着呢。业绩上不来怎么办?就像一个发烧的人,体温升高,身体抱恙,已经不正常了。如果要想正常,就要打针吃药,这是一般人的思维。如果想要正常还能有一种办法,使体温检测正常,要不化学降温,退烧药,要不物理退烧,冰块降温。瑞幸不就是搞数值,把泡沫吹大,做假数据,早晚要爆炸。
罗森也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还是真有那么多投资的大众,光机场就两个店?密度之大足以叫人乍舌,说好的商圈位置呢,说好的分布方位呢,说好的投资模型呢?
可能也存在,但不一定会长久。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要有点底线,有点规则,大范围扩张的结果就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资本进来出去,都想赚快钱,赚活钱,都想搭顺风车。大张旗鼓的同时,要保持一颗冷静和谦逊的心。
不要一窝蜂的搞,想炒股票一样做实体,主板轮动,流来流去。那样只能是把蓝海搞成红海,长此以往,将没有蓝海了,都是红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