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尤其进入小学,学习便成了孩子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也成了很多父母特别关心的问题。
我身边见过一些家庭,非常具有典型性,在这些家庭里,孩子被逼迫着完成家庭作业,妈妈焦虑孩子的学习问题和未来的升学压力,爸爸对孩子不努力学习、不珍惜优越的环境而愤怒。
有妈妈跟我说,我每天坐在孩子旁边,陪着他写作业,有错的地方我就帮他指出来,看到他走神,我就提醒他。然后还要准备水果、点心,喂到他嘴里。这样伺候着,孩子还不高兴,不爱学。道理天天说,就是没兴趣,急死我了。
爸爸则在一旁看着孩子心不在焉的学习,听着妈妈的唠叨提醒,一不小心怒火就上来了,数落孩子没有出息,讲着自己当年恶劣的生活条件,责怪孩子不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好机会。
于是,这样的模式不停的重复循环,家里面不得安宁。
慢慢的孩子把学习看成是父母交代的认为,成绩是给父母看的。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心态越来越沉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学习的乐趣到底在哪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在哪,又怎么去引导孩子。
升学、就业、人生,这些大道理讲给孩子听是没有一点作用的。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父母和孩子的认知思维差异。
小学开始阶段,孩子的思维模式还是从具体思维到形式思维过渡的阶段,问题的指向针对当下。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孩子需要借助现实中的事情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过程。
比如我们都记得小时候的数学题,有累死狗的往返问题,有浪费水的开关龙头问题,这些题目的设计,正式用具体思维的方法去锻炼孩子们的抽象思维。
而父母的思维模式,已经成熟到抽象、逻辑思维,问题的指向面向未来。所以我们很容易被未来的美好所感染,进入“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乐观主义境界。
可是孩子们关注的是当下此刻的感受,未来再美好也好像与他们无关。正如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告诉孩子如果你等待一小时再选择吃糖,可以吃两颗,现在吃只有一颗,大部分的孩子都选择了现在就吃。
用未来的美好唤醒学习的乐趣,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身体感受才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快乐源泉。
所以,孩子的学习乐趣,必须从身体感官的体会去寻找。
必须从生活的事物或者事件去实践,孩子才会从规律学习中有所得,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体会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如何让孩子从现实中体会乘法的规律呢?
我儿子学乘法的时候,总是搞不清楚乘法的规律,应用题也总出错。
在孩子收拾自己玩具的时候,我看到他在收拾围棋的棋盘。
我把棋盘拿过来,用手围出四个格子,问他“我发现一个秘密,你看我围住了几行格子?”
“2行。”
“每行有几个呢?”
“2个呀。”
“那一共几个格子呢”
“4个,爸爸你干嘛?”
“这是不是就是,2乘以2,等于4呀。”“孩子立刻也发现了格子与乘法之间的规律。”
这样,用棋盘我们如同做游戏一样,研究了例如“4乘以2”和“2乘以4”的区别这样的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儿子很兴奋的跟我一起观察,用眼睛和手指去感受乘法的规律。
其实,蒙特梭利的教具,便是深深的遵循了这个规律,这一点让我十分钦佩。
(写到这些有些困了,做个小结,明天还要上班处理头疼的问题。)
其实“学习的乐趣在于实践”,在于能被身体感受到的客观体会,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中国人已经说了几千年,也被错误的解读了上千年。
最早说出这个道理的人便是孔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并非温习练习的意思,是实践的意思,便是在生活中应用演练,体会学到的道理如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孔子这句话是从学习者本身的角度出发的,是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顺应四季晨夕的规律去实践,将学习的知识变成客观的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可以体会到心中欣喜的。”
下一期文章,聊聊父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如何才能成为催化剂,敬请关注。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如需转载,可在文末留言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