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650779/b5d84452d5558c8c.jpg)
因为昨晚睡得不够,所以今晚打算吃过晚饭就早早休息。打开《多维度思考》,随手翻开一页读读,然后就看到了《学习列清单》这一节。
好像是从中学开始,我就突然在面对杂乱无章的事情有了用清单整理事情先后顺序的习惯。
当初目的是为了不遗漏,但今天学习的列清单却是教我们如何列一份好的清单。
书中总结了两个影响制定清单的主要原因:
第一,制定清单就是浪费时间,任何事情都处在变化之中,可以随机应变;
第二,觉得长清单让人感到气馁,使人没有斗志。
分析第一个原因:你认为自己一心多用的能力多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次做一件事的效率有多高、能多迅速结束任务并开始另一件事情。
作者提到这样这一个思维:计划与思考的思维框架与执行的思维框架并不相同。
实际上,清单上的所列任务可能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以作者建议你应该在一段时间专门处理邮件或集中时间洗衣服。
我就是以上两种思维框架类型的执行者。
就是说,列清单是在随机或者快速整理出逻辑顺序后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因为如果不趁着在这个想法很清晰时列出来,那么你就会在随后的整理中会遗忘很多应该记住的重要事情。虽然事后也会做完,但总是要另外花时间去想,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状态。
但执行时就要看不同工作所在的空间位置或者是时间花费了。
比如说上次去出差,打包行李时就比去年我去重庆打包行李所花费的时间更少。
当时接到出发时间的通知后,想到要整理行李,脑海中就出现了清单内容,我当即就把这些浮现在大脑中的文字赶紧制作成清单。
随后就是一项项勾选。很轻松地就把之前我认为庞杂的出行用品快速整理好了。
书中有用红色字体写出的这样一句话:当大脑处于系统性思维模式时,你能更快地想出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并记录下来。你能记住更多的事,而且在思维框架的作用下你可以有效地将不同想法归入不同种类。
我一般会将物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衣物和洗漱用品;第二,食品、饮品;第三,运动物品;第四,书籍及电子产品;第五,随手拿的物品。第六,各种证件等等。
但以上各类会有交叉,比如,衣物里可能会有健身用的服装和针织用品;随手能拿的物品里种类会和清单里的其他种类交叉等等。
所以作者建议你应当列出出门时要做的所有事,以免自己回家后才想起来遗漏了什么,以免过段时间才想起,所以任何新想法都可以被随时加入清单。这样做就会大量减少偶然的遗漏,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清单上。
我认为作者写得最赞的一点是,他认为列好清单后,你可以切换到行动模式,不要再把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因为这此事已经被你写在了清单里。因此你可以带着更清醒的头脑着手解决问题,也让你更高效地去完成工作。
作者阐述的这个观点和美国作家罗伊·鲍迈斯等著的《意志力》这本书的蔡氏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蔡氏效应的意思是,当你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你的脑海当中一直会有个声音不断的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去实现目标。
其实就是为了专注当下的事情把未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制作成计划。
因为即使是今天的工作和计划没有完成,那么你把计划做出来,你的心里就能把那件事放下了,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这个学习列出清单这一节里,作者认为,采取行动前列一份清单,从长远角度看,实际上在节省时间,因为你简化了思维流程,也因为你从一开始就先选择了做合适的工作。
至于第二个长清单,作者认为可以把长清单拆开分成几个小标题。也可以把不同标题的清单写在不同的纸上。
比如,如果要为出国旅行制定计划,你可以用一份清单列出自己需要买的东西,另一份清单列出自己需要面对的行政手续,再用一份清单列出需要携带的行李,等等。
可以设置众多长度可控的清单,是来提醒自己的下一步该干什么。
作者还用逗乐的口吻告诉大家,如果不喜欢清单,就可以提醒自己,列清单总比到了机场才发现自己把护照落在家里强得多。
作者给出了一个亲戚的建议,建议说好的清单总是以下列内容为开端的:
⒈能够迅速完成的事;
⒉喜欢做的事;
⒊已经做过的事。
这样一来,作者认为你就能立刻着手进行三项活动了,从而能让自己感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因为计划与思考的思维框架与执行的思维框架并不相同,所以执行清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次在出行前,我也要把执行清单列得再详尽些,这样不仅能让我在出发前一晚早些睡觉,还能让我不会担心落下东西。
这一节的内容对我这个拖延症简直太有帮助了。
我是挹洗俏月✨,与您分享生活点滴,祝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