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势篇》的核心是什么?感知变化,利用变化。
具体来看,是在比赛正式打响之后,对战场态势“动态感知”,因势利导,以正合以奇胜。致胜的核心是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信息中能够判断出关键,在制定策略时能做到:“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案例分析:背水一战
时间: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期间。
地点:太行山 井陉口
背景:刘邦和项羽在中原地带对峙,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帅兵度过黄河攻击原魏、赵等地,韩信连续消灭了魏国、代国。准备越过太行山攻击赵王歇,大战一触即发。
参战双发:
1、汉军:主帅韩信,大将张耳,领兵过3万人(主力部队被刘邦调去与项羽对峙),客场作战,远离大后方。
2、赵军:主帅陈余,谋士李左车,号称集结兵力20万。主场作战,有补给、地理优势
结局:韩信大败赵军,成就了背水一战的美名。
这个案例令人匪夷所思,赵军主场作战,兵力是韩信的6倍以上,还有地理优势,居然被打的大败。韩信的胜的也匪夷所思,正面背水列阵,奇兵只有2000人,居然就把20万人给打败了。
这里有个常识性的问题,3万人要消灭20万人谈何容易啊???赵军几个打你一个,用最简单的消耗战也能把韩信耗死啊。
我们假设史书上的描述的大体符合事实的,那么韩信取胜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
1、对手作死。赵军谋士李左车给陈余的建议是正面守住井陉口,然后派少量精锐切断韩信粮道,韩信将不战自退,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拒绝采纳,放弃险关主动与韩信决战。
2、地形。井陉口是太行八陉之一,地形狭窄,导致赵军攻击时优势兵力无法展开,也就是汉军之所以敢于背水列阵是有前提的,就是赵军直接与汉军接触的兵力非常有限。
3、赵军人数太多,超出来了指挥者掌控。指挥20万大军投入到狭长的战场中,军令下达,士兵调度,非常容易出现混乱,这就是韩信2000奇兵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他们不是去作战的,而是要通过偷袭这个行动在赵军中传递恐慌情绪,最后打败赵军恰恰是其自己,由于恐慌情绪的蔓延,导致大军失去控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互相踩踏,成就了韩信的威名。类似的情形在“淝水之战”中再一次重演。
从案例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案例一定要了解背景和细节,千万不可以生搬硬套,同样是置之死地,奇正相合,韩信能胜,马谡却失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