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二十八》,王宝寨老师给我们到阐述了以上经文,即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
这是《学记》中所提出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教育原则,这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王老师让我们应用把孩子的优点即利他之心放大再放大来就善,让孩子每日三省吾身养成改错的习惯来就失。
通过孝道的放大才能“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并告诉我们孝道是一种态度,不是做事。
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说的是,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表现在单 一上。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有的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这四种缺点反映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他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也就是长善救失。这是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孩子的良方佳药。
三
所谓“长善”,就是要贯彻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断地成长起来;所谓“救失”,就是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其过失,而使之自觉改正。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且过失。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名家和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才,无不与他们的老师有关。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学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真正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的一言一行的楷模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学生刚入小学时,他的小学教师给他们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捡到一截铅笔头兴冲冲地交给老师,不料,老师却板起面孔说:“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于是这位同学感受到了“骗”,从而对老师的话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导致思想上走了不少的弯路。这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害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成果。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教师能做到从细微处下功夫,使学生不断地在品德和思想上“长善”,关键是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细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播撒爱的事业,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有人也曾说过,教师要有老人的心肠,十分宽容,同时他又十分精明,不放过学生每一个极小的坏苗头。
而个别教师动辄对学生讽刺、训斥,甚至动手动脚,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其实是托词而已。其实,对学生专横武断,简单粗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教育工作中的阴暗面。
有人说,看一位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不仅仅看他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如何,更要看它对对待学习后进的学生如何,这话不无道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马克思曾经说,年轻人犯点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这话是出自肺腑地对青年真诚的爱,爱不是爱他们的错误,而是寄托希望于他们改正,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因此,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
使学生“长善”,同时必须注意“救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真心爱学生,并不是无谓地放任自流,而应该首先是严格要求,严是爱的更深的一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的严格要求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经指出:“如果自主与自流、讨论与放羊不严格加以区分,学生又怎能学有所得,深受其益?是的,如果你真的对人的理解较深刻,而不是理想化的看待问题的话,就一定懂得:作为群体中的人是需要约束的,一点约束力也没有的学校是对教育功能的弱化。”
英国思想家罗素强调:“在教育领域中,自由也有个限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儿童需要发展他们的天性,应允许所有儿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可是如果儿童的天性使得他们去吞发卡,那那该怎么办?”
因此,“一个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让人整天为所欲为,教育必须施加纪律和权威的影响,问题在于纪律和权威的分量如何使用。”
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人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人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人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人上进的一种手段。所谓“爱之愈笃,则知愈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年曾经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宁夏某小学学生林某残酷地杀害了他的同班同学。原因是怀疑死者写匿名信骂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而他要给班主任老师“出气”。
当公安人员问李某后不后悔时,李某说:“不后悔,为了给老师报仇,死了也值得。”据说,该老师经常自己掏钱给李某买本子、吃早餐、看病等。
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位爱生如子的老师。但他却忽略了对李某思想品德方面的积极教育和严格要求。
李某在班里飞扬跋扈、无法无天,随意打骂同学,同学们如鼠畏猫。而这位老师却认为李某“有威信”,让他当班长。终于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师爱不等于溺爱,不等于对错误的姑息和迁就。对同学的错误, 教师必须加以矫正。只有把“长善”和“救失”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不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多与寡,易与难并非一成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长善救失”这一原则,也就是运用了矛盾的转化的规律,即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克服。
这便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换。我们不能形而上学的看待学生,一旦发现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以后就认为不可救药,甚至一棒打死。
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违背这一教学学则的现象。
例如,有的学生行为稍有不端,就认为不可救药,学习上成绩有些落后,就被定为差生。这是极不负责和极不公平的教育行为,这种教育行为极易使个性各异的学生被埋埋没。
五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法,就像《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那样:“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也就是对于不同资质、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的应像及时雨一样给予点化,有的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等等,一切因人而异,也就是“教亦多术矣”。“长善就失”值得我们学习与应用。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