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在最初时,把人类遇到的约束,分为东西不够,人们是怎么争、怎么抢东西的;生命有限,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分配现在的商品和未来的商品;这里讲的就是第三部分,信息不对称,互相依赖。

马克思说,人是他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需要跟别人合作,但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绝对值得信任的,想想父母、配偶、亲戚,总有一些他们可以知道、操控的,但我们不知道、不能操控的事情。
每个人都面临这些,就是怎么才能够紧密地合作,从中得到好处,同时又能防范别人不受我们控制的行为,带来的损害呢?这是整个模块讨论的,这里是个引子。
信息不对称会引发侵权行为,总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这种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表现一:欺骗,能成功是因为要对商品质量做检验,交易费用比较高。表现二:偷懒,两人搬一块石头,一个高一个低,低的那个在偷懒。表现三:逆向选择,设置了一些条件,但恰恰把那些不愿意吸引过来的吸引过来了。
表现四:道德风险,买保险是为了平稳,可有了保险之后,开车就会不那么谨慎小心了。表现五:敲竹杠,合同签约了,有一方先付出,后付出的一方容易敲竹杠。
怎么应对这些侵权行为呢?有个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柠檬市场的研究,柠檬这里特指成交后,买家发现有问题的二手汽车。我们都知道买车,尤其是二手车,有时候需要开一段时间,甚至一年之后,才知道问题出在哪。
假定车的质量,卖家知道,而买家不知道。有100个卖家,车的质量从1-100块平均分布。还有100位买家,想要买车,他们对车的估价,比平均水平高50%。也就是平均50块的50%,也就是75块,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就是75块以上的卖家,会离开市场,他们不卖了。于是市场是只剩1-75块的车,买家知道后,就会下调预期,从50变成37.5了,这样高质量的卖家再走一批,循环几次,卖家跑光了。
市场之所以崩溃,不是因为有低端产品,而是在于最初的那个假定,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结论出来后,这篇文章发表几次碰壁,最终发表后,人们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互信的,脑子跟脑子无法连接,高品质低品质区分起来,需要很大的成本。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买家无法分辨好坏,会离开市场,卖家亦然。
这时,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不仅仅伤害了那些买他商品的消费者,还有很强的外部性,伤害了那些在卖优质产品的商人。商品高质量低质量不要紧,问题是怎么区分,这是整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问题:人与人之间本身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建立信任?
国家信用,就是强权带来的信用。身份认同,同一个村庄、同一个省市、同一个国家、同一个肤色,都是比较容易建立信任的。
问题比较宽泛,比如从空间上看,近的靠相处建立信任,远的关系靠重复博弈来建立信任关系;没关系的人,靠制度或第三方担保来建立信任关系。
什么叫优质

这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什么叫优质。我们平时说优质,是指那些质量上乘,材质好,功能强,使用安全,叫优质。但在经济学看来,不完全是这样,有一个被忽略的标准,就是均匀、匀质。
不是说产品质量高,或质量低,而是说这个产品质量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同一批产品中,一个跟另一个差距不能大,越小越好,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优良品质。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有个特点,不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它的品质、口感,享受到的服务,都一模一样,这是他们标榜的品质——品质稳定。
中国人很喜欢吃三黄鸡,口味很好,但快餐店有各种鸡,就是没有三黄鸡,为什么?因为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开发出一种能让三黄鸡生长均匀的鸡苗,要么大一点,要么小一点,肉质也是有松有紧,不能整齐划一,只好忍痛放弃。
其次就是性价比相当。那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不是质量绝对的高或低,而是在提高质量时,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用大白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对用户来说,值得才是好。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的提问,说“福特公司的一款汽车,设计有点问题容易发生爆炸,加一块挡板就可以避免,这块挡板16块。福特公司知道这些,他们算了一下,每辆车加一块挡板,这个成本超过了他们对意外的赔偿。所以不加。”
学生用这个例子想说明,生命无价,厂商为了利益置人命于不顾,不道德。但弗里德曼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
应不应该装这块挡板,我没算过,你也没有。但无论你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要同意一点,算过才知道。我们不能说生命无价,就无止境地提高安全性能,因为提高它有成本、有代价,是要计算的。但还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计算。哪怕涉及生命,也要放到计算的公式里计算。
实际上,要不要加一块挡板,表面上制造商说得算,其实是消费者的决定。加一块挡板、换一种材质、换刹车、换安全气囊,都可以。可这些是有成本的,是汽车的成本,由消费者承担。
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总价上升了,消费者接受吗?不同消费者有不同选择,所以我们见到各种各样的汽车。如果生命无价,安全性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目标,那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应该是坦克,而不是汽车。

问题:市场上的牛奶,蛋白质有高有低,如果政府规定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最低标准,会产生什么后果?
假如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价格相关,含量低可以卖便宜一点,但如果规定最低含量,就间接规定了最低价格。那卖牛奶的会想方设法以次充好,如果监管没有跟上,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谢谢欣赏,个人能力有限,欢迎留言评论。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