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字记录历史的国家
土木和旧石堆慢慢述说故事与你听

- 1 -
我们从夜市搭着Tutu车回酒店。
坐对面的同团队小哥问我,怎么会想来柬埔寨。
"因为便宜啊。"
这回答得有点随便。毕竟刚才的夜市那,也是饮料小食动辄就二三美金。一顿饭若想吃得舒服些,也是人均好十几。
我还要心疼一下给网友们的十几张明信片。长得好看的一张1美金,邮票也是1张美金。去到邮局寄,还要再收点邮费。在澳洲和新西兰写明信片都有点贵,柬埔寨也不输。

如果没有来过柬埔寨,初次接触总会惊讶一下,这里的美金居然比本土货币(瑞尔/柬币)更加流通。
除了红色高棉时期对本地银行体系的破坏,最重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本国的货币几乎没有什么信心,也许是通货膨胀等不稳定因素。
支付购买使用美金。小费使用美金。因为中国游客太多,偶尔他们也会用人民币标价。
Pos机除了在酒店前台和一些夜市里比较有规模的餐厅,其他的地方基本没看见。微信和支付宝就更别想了。来这,需要改回带现金的习惯。
不管是宗教神话还是国家的近现代,这里貌似总有数不清的故事要讲。基本上,这几天的向导老曾基本什么都能聊,什么都能讲给我们听。
我很喜欢这样的导游或地陪。一切的信息像是揉进他所有的思维里,顺手就拈来。作为本地第3代华裔的他,带着浓浓的腔调讲国语很有台湾的味道。
他刚从机场接到我们的时候,我还心想糟了,这一脸凶凶的,感觉不是很和善。但是一路下来,他都尽心听我们的需求和意见,为我们打点和安排。以致要走的时候,我们都有点舍不得他。

- 2 -
来柬埔寨,吴哥窟无疑是最大的目标。太好奇了。而有些好奇也不是在网上刷图看字就能解惑的。
吴哥总是迷惑着对它未知的人们:这个吴哥"窟"是什么窟?是我国的龙门石窟一样吗?暹粒既然是个官方省府,那吴哥又是什么?
而如果你在网上搜一搜柬埔寨的这些遗迹景点,会发现,天啊这些长得不是都一模一样吗?这些星星点点的遗迹,可是有600多处不止。
若只是输入"吴哥",搜索引擎也能给出比较精确的结果:高棉人的王朝都城大吴哥城和小吴哥,也即吴哥寺,世上最大的庙宇,东方四大奇迹之一。
有人说吴哥窟就是单指吴哥寺,也有人说吴哥窟是指整个吴哥王朝遗留下的古建筑群落。网上形形色色,都有待官方考证。
大吴哥由于曾经是个王城,占地面积很广,囊括了很多景点。因此通常会代表性地参观一下巴戎庙。而小吴哥则是独立的一处,细玩下来也是要半天时间。
如果是建筑爱好者,那大概会为其而着迷。
百度拈来两张图。
我去之前没有了解到整体的平面构造,以致于在护城河外的时候觉得"嗯也就差不多这样了吧",对接下来的景观毫无期待。而当我穿过外院看到主塔群的时候,才感受到什么叫对力量一无所知。
如果我把主塔们形容为5个玉米头,那可能有点滑稽和显得不太尊重。事实上也真的很像,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宏伟壮观。
护城河很严实地将主体包围了起来,使得寺庙内院看起来更像个湖心岛。长长的石板路上走满了各国的游客,我只好从侧边走,顺便逗起了猴子。
但是领队菲菲提醒我们,要拿好相机和手机,被猴子抢走了可真的拿不回来。而且被猴子抓伤,也是个得不偿失的事。
我只好把相机挂在脖子上,也不敢走近。也看到有人无事生非去招惹猴子的。凶起来龇牙咧嘴的,确实有点吓人。
吴哥的神庙,主要是祭拜印度教的神灵。
看过《我的猴神大叔》的朋友都知道,哈奴曼(猴神)是印度神灵之一。虽然不知道小吴哥对猴子群的包容是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很明显,这些猴子反而更像这里的主人了。
偶尔还能看到大猴子背着小猴子,很可爱了。
面朝塔庙的左侧有个小集市,有各种水果摊、小食店和饮料车、纪念品店。大概是30几度高温天气的一处缓解圣地了。
可惜东西都不便宜,一瓶柠檬茶饮料大概是2美金,而且难喝得很要紧。我以为跟中国的景区一样,物价都因稀缺而高价。
后来才发现,这个国家本身就很少自己的工业,大多数东西都会进口,因此有些物价也会较贵。仔细回想,我也不知道那瓶柠檬茶是哪国进口。
还有一匹付费可骑的马被栓在树干上。
走过护城河,穿过外院,石板路首先连接的是第一层回廊。因为走得是侧边,直接就来到四方回廊的边角处。
这里要提到的是,在古代文明中,朝着西边通常寓意着"落日、归去、死亡"(归西、上西天等同解)所以寺庙一般都朝东。
但小吴哥是遗迹群落中唯一朝着西边的。
再加上护城河的密封性保护,更加让部分考究者认为这也许是祭祀苏利耶跋摩二世(吴哥帝王、吴哥寺建造者)的灵庙或是陵墓。
延着回廊走,会发现第一层回廊的墙壁上有非常精美的浮雕。密密麻麻的人物刻在八九十米长廊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史诗就跃然画上了。
站在尽头眺望长廊,迎面走来的人随时就眨眼不见。又有人突然冒出来,奇幻一点想,都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穿越了一回。
细细留意,也会发现柱子上有淡淡的符文。
也不知道是不是写着什么典故,还是念咒的经文。
僧侣们三三两两地穿着黄袍走过,对这里的人来人往早已习以为常。在台湾,男子到了一定年纪需要当兵。而在柬埔寨,则必须要出一次家。
与前方的辽广空旷不同,来到侧面则会看到周边树木郁郁葱葱。且人烟又开始稀少,莫不添了几分宁静。
我甚是喜欢柬埔寨的树林颜色。
那种层层叠叠的清脆绿与黑灰的旧石搭配真的太有味道了。正是这样的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嗯这就很柬埔寨。
天气也真的太湿热了。
虽然我还穿来了薄长衫和长裤,但我一点也没后悔。一是有效达到四肢防晒。脸没防住,晒得通红。赶紧趁着空档补补防晒霜。
二是有效防蚊。东南亚地区的蚊虫都比较可怕,登革热或是疟疾在夏季也是有可能会爆发。所以除了防暑,这项也得注意。
- 3 -
再次穿过第一层回廊,就会看到又是一处空旷区域和比第一层回廊更高的第二层回廊。
第二层依然是方形回廊,但阶梯变得又高又陡。单个阶梯的宽度居然不够放我这36码的脚掌,还得扶着边然后斜斜地踩着上去。
而且回廊也不再像第一层那样具有半开放式的长道,而是全封闭的墙体。因为从阶梯底下望上去,黑漆漆的门口变得有点隐晦而渗人。
如果还想探索多一些,可以从阶梯横切、沿着墙体外边的过道行走(请记得注意安全,颇有高度)在这里,视野开始变得开阔。
吴哥窟除了结构的对称美学闻名,其随处可见的浮雕也让人叹为观止。其中飞天舞者(apsaras)数量甚多,达三千余个,且造型各异,姿态妍雅。
我总觉得,人会在对比悬殊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比如在凯恩斯帕尼罗拉公园看到的高可蔽日的考里树;比如在广袤极光夜空下被冻得瑟瑟发抖却没有可抵抗的能力;比如在塔斯曼冰川上怎么走也走不到边;比如在挪威布道石的边缘上却不敢俯瞰垂直400米下的峡湾。
这些都是自然的力量。而小吴哥带来的,则是古代文明的震撼。上一次有这种感觉,也就是在长城上了。
而在这次小吴哥的探索之后,又去了一趟全景博物馆观看了纪录片,才知道这处宏伟建筑并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黏合剂,仅仅是用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契合堆砌起来,再进行雕刻的。
整个耗时约用了35年,动用了30万个工人和六七千大象。可谓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使用此处成为柬埔寨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
再次穿过第二回廊,来到了5个"玉米头"宝塔所在处,这里属于第三回廊的登口了。可惜不知道是维护还是什么的,做了围栏禁止继续往上。
而这矗立着的五座宝塔,最中央的象征着须弥山。
须弥山原为印度教元素,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四周有高山海洋,也有平原陆洲。
想想也是,而周围四座象征其他小山峰。较低的庭院和回廊是山和平洲,护城河是海。
据闻主塔曾经存放着毗湿奴神像。
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守护神,还有创造之神梵天,毁灭之神湿婆(向导老曾说,湿婆跳舞是为了毁灭世界的时候,我立刻想到洛基)三位为教中最高主神。
除了主塔供奉毗湿奴,吴哥窟原始的名字也是以"毗湿奴的神殿"为义。所以小吴哥究竟是供奉神明的寺庙,还是国王逝去后的陵墓。
没有文书的记载,后人不得而知。
不过,也有说法是称,吴哥的国王去世后会化身为神明居住在石窟(平民不得住石造建筑)里。这样看来,倒是不管是神庙还是陵墓,都说得过去了。
在石板道(建筑主道,因为朝着西边的正门,因此也谓"西参道")贯穿第三回廊和第二回廊的空地处,建起了一个田字格的区域。
我一下子就相中这里了,好不容等到两个姑娘和一个阿姨拍完,设好超大广角的构图后跑过去坐好。这张也是小吴哥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了。
旅行真的很少有十全十美的时候。
没有在小吴哥看日出是一个遗憾,没有在外院边上拍到夕阳下的小吴哥也是一个遗憾。没有登上第三回廊去看主塔更是一个遗憾。
另外,在外院和第一回廊的超大空地处,面向建筑的左右两侧都有莲花池。在左侧的莲花池面拍摄倒影是绝美的。只是当时云层较厚,也没有太阳,因此我拍到的也不太尽人意。
尽管柬埔寨不算一个休闲的度假圣地,比起泰国、越南什么的,大热天的户外行走总会更加消耗体力一些。
而且接下来的行程中,不管是作为古墓丽影取景地的塔布隆寺还是高棉的微笑代表地巴戎寺,其实都有点大同小异。因此不少人也对此褒贬不一。
但我还是觉得,旅行的方式有千种万种,对我而言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看到与平常不一样的风光。
不管旅行不旅行,去多远的地方旅行,每个人都会挖掘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因此保持自己的喜好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最重要。
-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
上文内容系作者祖奇里创作与拍摄。
如希望采纳或者转载,请先私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