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读书艺术之家
《艺术作品的本源》书评

《艺术作品的本源》书评

作者: 失落的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5-01-03 00:20 被阅读0次

一、内容简介

《林中路》这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写的一本论文性质的6篇合集。而第一篇即《艺术作品的本源》则最为著名。在这篇中海德格尔分为三大部分来展开论述这个本源的问题,分别为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这3节之间的关系在王庆杰老师看来是:破、立、用。

第一节“物与作品”主要是对康德以来传统美学之存在论基础的清算和解构。它只在指出,以“对象物”为核心和基础近代知识论美学必然导致“物自身”的抵抗和封闭,导致作为“艺术作品”或“艺术物"之根基的"大地"的丧失或“遭到骚扰”。

第二节“作品与真理”是全文的核心,相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论演绎“或《存在与时间》中的亲在的生存论分析,旨在说明“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物”,不是在“概念"层面上(康德),而是在存在论层面上(海德格尔)“如何可能?

第三节“真理与艺术”是全文的展开,要说明“艺术物”,不是在“原理层面”(康德),而是在“存在者层面”(海德格尔)上真体如何展开?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个论述进路,物——作品——真理——艺术。当然作者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层面上,而是在澄清这个问题层面上来展开论述的。

作为在现代社会中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的“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我们需要返归“大地”,重新扎根于大地,让我们的生活真正成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才是海德格尔《本源》写作的真实意图和“初心”。

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不是问本质而是继续追问,本质是怎么来的?)

1.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的本质

——》什么是艺术?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去寻找。(两个概念之间的互相解释)

——》什么是艺术作品?离不开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关于艺术与作品的关系的呈现)我们已经先行对艺术有了某种领会。

——》所有的作品中都有物因素。——》

2.物是什么?(艺术作品不是纯然的物,还有别的东西附着在这个物上。)
广义的物和狭义的物。

——》本真的物,对物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传统的3种解释:
① 把物理解成特征的载体。e.g. A is B. (B是属性,特征等)缺陷:不仅适合于纯然的和本真的物,而且适合于任何存在者,使得物的物性隐藏在语言习惯等现象的背后,只能呈现出我们对于物的广义理解而无助于物的物性的显现,反倒使我们与物保持着距离,并把物推得老远。

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

② 把物理解为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遭遇)缺陷:物的物性消失了

经验主义,感觉经验的符合。是感觉的对象,直观感性认知的对象,不是真正的物。这里也有一个幻觉存在,我们没有触摸到物本身。

③ 把物理解为具有形式的质料。缺陷:过于主观划分,什么是它的形式,什么是它的质料?

mix,compromise. 前两个是对象物,认知事物,是在思维中的事物。——》

3. 海德格尔的解释进路:理解物的物性从理解器具的器具性。

器具之器具因素——》作品之作品因素——》物之物因素。作品同时有合用性(器具)和可依托性(物的本质)

首先,前面已经反复强调过,在海德格尔眼中,世界不是纯粹的认知对象,不是一个“对象性”的世界,不是“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单纯聚合”,“也绝不是站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仔细打量的对象”。

现象与物自体——大地与世界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现象”与“物自身"和"大地"与“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前者是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知识论的思路,这个思路将“物自身"视为人类认识不可达到的"对象”。由于这个缘故哲学家们除了将“物自身”设定为人类知识在本质上不可知的原始质料的来源之外,还将之理解为认识最终要趋近和但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希望的“彼岸”目标。沿着这个思路和框架,“艺术作品”作为美学认知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地被排除在主流的人类经验知识之外,成为某种额外的“趣味”和某些天才人物灵光一现的产物。

相形之下,海德格尔的“大地"与"世界"的思路则皆然不同。“大地不再是与世隔绝、无法企求的“彼岸“,而是我们脚下牢靠实在充满生机的基地或根抵,尽管它也对我们的智性之光“藏匿”,但它并不封闭,相反,它“庇护"我们的安全,也是我们的归属之地它为我们的世界之生长和“立起"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和动力。沿着这个思路和框架,我们人类的“艺术作品”,就像我们在世界中的其他“作品”,例如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政治”,我们的“社会"等等,都是在“大地”上“立起”的“世界”和绽放的“花朵”。

所以,“作品"创作过程就是“立起世界"和"置回"/"置出大地"的完成过程。如此说来,从这般“大地”上“升起"或"立起"的“世界"中产生的“作品”,就不再是狭窄、单薄和脆弱的人类思维表象和意像建构的产物,不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相反,它们各自都在自身中带有大地上的泥土芳香,保留着初始成分的原汁原味一个个都活力充溢,个性十足。这也就是那个在海德格尔眼中体现了“大地"与“世界"之间如此这般存在论关系的、作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希腊神庙。

海德格尔在这里谈的是我们人对于大地,对于石头,对于色彩等等的姿态。艺术家既不是置身一旁,对之进行冷眼观察的计算或算计者,也不是在朝向某个有用性目标的过程中对之进行消耗的使用者。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在大地置出,立起一个世界之真理性的涌流开进程中的弄潮儿和冲浪手,呼应者和守护人。

二、我的感触

1. 在主观中构建客观,在运动中寻找宁静。

如果说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或先验主体现象学意在回答如何在主体的主观中来建构客观,那么海德格尔则试图通过存在者的敞开运动中来寻找到那个始终保持自身的东西。

2. 人把自己在陈述中把握物的方式转嫁到物自身的结构上去。

从根本上说来,既不是命题结构给出了勾画物之结构的标准,物之结构也不可能在命题结构中简单地得到反映。就其本性和其可能的交互关系而言,命题结构和物的结构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更为原始的根源。总之,对物之物性的第一种解释,即认为物是其特征的载体,不管它多么流行,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然然。让我们觉得朴素自然的,兴许仅只是一种长久的习惯所习以为常的东西,而这种习惯却遗忘了它赖以产生的异乎寻常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东西一度作为令人异的东西震惊了人们,并且使思想惊讶不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通过思维框架去理解事物了,那么我们继续追问,事物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

3. 器具之为器具首先并不在于它“合用”,相反,它所以“合用”是因为它“可依托。

一件器具之为器具首先并不在于它“合用”,相反,它所以“合用"是因为它“可依托”。同样,这种"可依托"不是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后果的"分析"和“思考”,而是使用者在器具使用中伴随而来的关于“物之为物”的被驼负着,被承载着的厚重这种厚重伴随着一种“充实的”沉甸甸的可依可赖的感受。正是在这种直接性的日常使用和不断使用的厚重扎实的感受中,器具成为"作品”,因为这里存在的不仅是单薄脆弱的"认知","思考"和"推论”,“论证",更是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宁静的馈赠",浸透着"无怨的焦虑",隐含着"分娩的哆嗦’和"死亡的战栗

而器具的对象性分析(第一、第二种解释)和合用性分析(第三种解释)都在某种程度上将我们对”物之为物”的发问引向思想的规定。海德格尔评论道在前二种”解释”中,”物之为物消失不见了”,而在第三种解释中,“物之为物“遭到了“骚扰

至于这一“真实”和“可依靠”,不是我们的“感性”或“智性"认知所能穷尽和保证的,也不是我们的“实用"智慧或灵巧所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我们在某种厚重的和沉甸甸的,但又说不清道不白的生存感受中“知道“,这是可依可托的,而且,这种略偏“主观"的“可依可托”,却实实在在地连接或者“长在了"可托起“和”可承载的"地基“之上。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天空的阳光,流淌着的清泉和时刻呼吸的空气,在我们人类对其“科学认知"和“技术使用之前,我们早就成千上万年地“依托"和“依靠"其上而从不会怀疑。鉴于这一理解,我将之改译为“可依托性”。

4. 泰然任之和诗意的栖居。

"器具”(Zeug)与“作品”(Werk)的根本区别通过“可依托性”来看,“作品”(Werk)与“器具”(Zeug)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器具通过“合用性"“称手性"指向目标,指向人(或者神的)建构(制作或者创造),并由此挤逼着“物"进入“形式+质料"的解释框架,

而作品则通过“合用性"(Dienlichkeit)背后的“可依托性(Verlaesslichkeit)听任、邀请、容纳、等待和保藏”物”的(自身材质以各所形式和形态的)绽放、展开,出现。(注:作品也是器具,是器具的子集,当然也有合用性,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这个作品,其实我的感觉是人和器具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器具或者说成为作品的器具和我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之中,没有了主体客体之分或着说有着主仆意味的上下级的关系得以消失。在关系性精神分析中叫做主体间性,我不求控制对方,对方变成了我的一位朋友。

以这种视角再看家庭关系,我获得了更加开放的理解,我将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哥哥姐姐都看成是一个我们互帮互助的朋友,我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共同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欢乐和分担磨难。甚至扩大来看,我的朋友,我的导师,我的老板,我的室友等等都是与我等同的人,此时对方的丰富性在不同的维度得以展开。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的时候,我能认真的聆听,也能谦虚而又自信地抒发自己的观点。

三、本书特色

海德格尔的文风很细腻,某些段落有种散文的味道。

逻辑连贯,思维缜密。

四、我的看法

看这本书还是在看我们老师写的《自我,交互主体性和科学》时,因为这是一本有关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学术书,在图书馆的书架旁有这本书,之前也听人说过这本书,然后顺便翻看了第一篇,发现这个艺术主题之前我也思想过,瞬间就有了兴趣。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可能是作者对于这种存在的敞开,运动中来寻找宁静,这个宁静就是其本质。然后结合胡塞尔用主观来建构客观,觉得很有意思。这又和马克思的运动理论结合了起来。

然后看完了第一篇,感觉海德格尔好啰嗦,一个概念翻来覆去的说,还以为读者是个白痴,就他最聪明。一直用疑问句,间或用反问句,但不得不说,他的思想也是即细腻和缜密的。当然,接下来把雷老师的著作《自我、交互主体性与科学》这本书看完。进而接下来把乔恩·斯莱特沃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具身:从弗洛伊德和赖希到关系性》,巴塞尔·范德考克的《身体从未忘记》,以及王铮的《格式塔心理咨询理性与实践》大致看一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作品的本源》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at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