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我只是限于肤浅的喜欢层面,平常最多关注的是张德芬和武志红的一些心理学的书和文章,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再有就是一些催眠者手记这样的书,每每看到这些人性背后的很多故事,便对这些心理学家多了一份崇拜,觉得他们很厉害,常常通过人们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能够准确的解读出背后的心理问题。
无独有偶,有一天在书店,看到一本石勇的书《告别曾经弱小,你要内心强大》,瞟了一眼这个书名,浓浓的鸡汤味扑面而来,转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要找的书,再次经过它的时候顺手翻开看了两页,不想很快看进去了,书虽然读了没几页,但是揭开了一些我以前很多疑惑的问题,很是受用。
失落的故乡
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总觉得离家远的地方都好玩,如今身在异乡的我却常常在午夜梦回时一遍遍想念故乡,但是每一次回来都带着些许感伤和失落。我们最深的失落就是对再也找不到当初自己的失落,我们常常埋怨故乡改变的面目全非,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改变的面目全非,这样想来,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忧伤的歌谣。故乡的一切带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一起镶嵌进了我们的心理结构深处,所以在我们的一生中,故乡就像上帝伊甸园一样召唤我们,我们热爱故乡,其实就是在焦虑之中,对于那个本真的自我的无限眷恋。
为什么要带孩子多回故乡,多和大自然接触
一个拥有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是多么重要,一出生就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割断了与自然的联系,脱离这样的环境,在心理上相当于没有了根,就完全是一个社会中的人,被现代“文明”的伪装训练所熏陶,在心理抗压上是不强的。所以,3到7岁这样的年龄段,需要带着孩子去农村住一段时间,让他感受到自然的一切,非常有必要。如果孩子过了9岁就不需要了。
有些人为什么总想回到过去
人一旦向前,就绝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地方了,当我们从一个地方出发,心理结构已经改变了,体验到的就不可能是原来的东西,所以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心境。想回去的,都是在现实中受挫,受伤的人,回去的本质,不是他真的想回去,而只是没有了信心,或者想疗伤而已。
关于装嫩的认知
当我们装嫩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开始对变老的焦虑。如果男人开始堵嘴卖萌装可爱,他们或者对现实缺乏把控和控制感,缺乏用来吸引女人,提高自己社会价值排序的房子,车子等东西,通过卖萌暗示自己,在心理上体验自己是一个无需考虑这些问题的小屁孩。如果女人开始扮嫩卖萌,则可能是开始对老的焦虑,在语言,动作,姿态上表现的像一个天真少女,就是在心理上告诉自己还年轻。
有的人为什么无故憎恨那些没得罪过他的人
一个人憎恨那些没有得罪过他的人,那是因为他已经不敢听到对自己的恨,他会憎恨别人,为了掩饰这一点,就憎恨其他人。
对于社会价值排序的认知
社会价值排序,认为白领优于工人,大学文凭优于中学文凭,处长优于科员,等等,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价值排序上提升,不幸的是一旦你是社会价值排序的忠实粉丝,遵循社会价值排序的指令,就为自己的心理弱势打开了大门,这种排序必然造成伤害,焦虑,愤怒,自卑和羞辱。
社会价值排序=利益食物链+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链,在一张像蜘蛛网上,这三个链条只要一组合起来,对应于你的社会位置,在心理上恰恰就是你的社会价值排序。所以一个人的社会处境越差,他的心理处境就越恶劣。
虽然看的不多,收获还是非常大的,对于很多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于是告诉自己,keep learn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