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不再追求速度,每天只是简单的从书中汲取一两句话,便也觉得有了很大的进步。书中的语言给我带来的力量与宁静使得我有更清晰的思路,也让我对人生多了感知与思考。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生活也更加的多元,对于人的要求更高更苛刻,时而会让我们感觉紧迫与心力交瘁,往往我们开始陷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到了次要位置,我们不断的要结果,忘却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不断的追求幸福与快乐,却忘却了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内在愉悦,而幸运的是我发现现在身边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自己,我来此一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慢慢的我们寻到了答案,有的想简单生活,有的想与家为伴,有的想自由度日,有的想为人谋福等,当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使命时,心灵也愈加的平和宁静,幸福与安宁也纷至沓来。

三句话不离本行,或许读书也是这样,尽管读的是高效能人士习惯的书,但当看到有关育儿部分的内容,依然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期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父母,于是当孩子到来的时候,我们倾尽一切的精力去养育我们的孩子,尽管有的时候我们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完美的父母标杆要求我们不能有一丝的懈怠,父母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内心承受度,不断的激励孩子,殊不知完美父母的背后原因是想要养一位完美的儿童,然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却忘记了养育的道路上接纳是如此的重要,当父母对一个不能很好学习的孩子,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对一个不能很好运动的孩子,赞美其球踢的真好,父母以为自己只要一直保持正向,孩子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发现,殊不知尽管我们一直肯定与鼓励,但是如果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依然会将孩子推到一个悬崖边,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劣势,因为那是成人无比看中的部分,而父母内心深处也同样清晰明白,自己的言不由衷,自己的死要面子并没有让孩子获得很大的进步,或者说真正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之所以对孩子的某一方面大加赞扬,尽管父母如此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言行,也依然掩饰不住行为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所以我们知道,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真正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到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便会尊重与爱,而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功课要做。

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是老祖辈留下的至理名言,品德是成功之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不管你终其一生将要获得哪些成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品德都是你的成功之本,一个具有诚信、谦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和朴素的人是多么的可贵。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到强调“个人魅力”,成功与否更多的开始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也正因为这些的出现,人们更注重表面,甚至对育儿观念也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总会跟随社会的发展,哪一些药剂有明显的效果,便会争相使用,却不管不顾药的副作用,就如同很多父母之所以要拼命的培养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模范父母”,他们更关心孩子是否给自己带来了足够的颜面,因此通过各种方式维持自己的形象,这种心态偏离了本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忽略了孩子幸福与快乐,当这种心态存在的时候,父母便不可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因此会让孩子对自己有很低的效能认知与评价,而当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会探寻孩子真正的动机与看法,不再尝试去改变他,开始发现孩子的特色与个性,孩子的安全感开始不断的提升,而父母也开始学习,改变自己的动机以后,父母也开始培养自己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不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能够平心静气的欣赏孩子。孩子也会从接受保护逐渐到自我保护,进而他们的品德开始再次构建,勇敢、坦诚、担当、热心、耐力等都会逐渐提升,品德自此显现。

转念是大智慧,每一次的转念都是对生命的再次审视,许多人会在生死关头顿时大彻大悟,思维的转变是人面对问题时豁然开朗的通道,梭罗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尽管不是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立即发生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了点许认识,身体力行的去践行,思维转换最终将是一种习惯。而思维定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转换的力量也是成长与改变必需的力量,无论这种转换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

一切以原则为中心,原则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引领着人类朝向幸福出发,这里所说的原则是指公平、诚信、正直、服务、潜能等原则,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确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一旦我们将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那么就能够借助于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于各种局面。反观原则与品德,品德也是基于原则,因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原则贴近生活,生活也基于原则而让人清明,人的自修与成长最终也会归到原则的路途。

人生之路缓慢行走,每一步都是坦荡的,踏实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自在的,生命的长度由天定,生命的广度由己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