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为你,咱们才不会错过上一列航班”,“要不是因为你,妈妈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又老又丑的样子”,“要不是因为你,爸爸现在可能已经当上领导了”……幸好做父母的天生享有责备孩子的特权,不然,我们脆弱的小心脏不知还要承担多少推脱不掉的责任。
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会明白该犯的错误终归还是会犯。妈妈依然会变得又老又丑,爸爸也很有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很多家庭一辈子都是在争吵中度过的,就像我的爷爷奶奶,就像我的父母。他们或是实力悬殊,一方受尽另一方的苛责和压制;或是两方势均力敌,互相嘲讽、埋怨甚至以此为乐。但在感情上,他们的比分总是咬得很紧,无论彼此脸上写满多少假装,他们依然心知肚明——所有非爱的表现,不过是爱的另一个出口罢了。
可怜的是,孩子往往是这种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就像劳拉·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一书中说的那样,你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把孩子扔在超市,但孩子不知道。我们任何一个厌恶的眼神或恐吓的语气,都会让孩子小心积累起来的安全感瞬间崩塌。当然,我们也不必对自己的角色过分苛责,毕竟没有人能够完美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我们能时常想起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支持,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我们及父辈受到的爱的教育都是含蓄内敛的。记得第一次听到女儿说“我爱你”时,我惊喜之余竟有些不知所措,下了半天决心才硬生生地吐出一句“我也爱你”。小时候看外国电影中的情侣天天把“爱”挂在嘴边,总觉得这样滥俗的表达会弱化感情的力量。直到我再也不用咬着嘴唇说出"我爱你",才真切地体会到,每对心爱的人表达一次情感,都将通往更深层次的心灵交互。随之而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从含蓄的爱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惊喜。
以“爱”为主题的经典绘本有很多,比如温情四溢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比如调皮幽默的《大卫不可以》。相比之下,《无论你做什么,宝贝,我一直爱你》大概算是介于二者之间,一边动情地在字里行间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一边又用清新明快的笔触将气氛渲染得轻松自在。在这本书中,爱的表达既不是以《猜猜我有多爱你》 中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形式出现,也不像《大卫不可以》中的母亲那样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它更像是一首柔缓的散文诗,或许在某个夜深人静鼾声渐起的时刻,被母亲悄悄捧在手中,对着身边熟睡的宝贝和另一个自己,开始的一段情不自禁的心灵独白。
这样的行为,你真的爱吗?书中的宝贝男孩是顽劣的,刚把收纳箱中的玩具翻个底朝天,瞬间又爬到一边玩拼图,洗澡时把水花拍得四处飞溅,睡觉前又要在床上蹦个没完……作为旁观者,我们似乎看不到男孩的任何可爱之处,但书中的母亲,目光中却只有满满的任性的爱,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我爱你的小酒窝,爱你的小雀斑,所有你觉得好玩的事情,我都爱。”
可是,又有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呢?谁不是一边满脸笑颜地夸奖隔壁家的小调皮,一边在心里盘算着一会儿要给自己的宝贝做些什么好吃的。但是,与我们那份“能放不能收”的爱不同,书中的母亲大多数时间都是作为配角甚至陪衬出现的。无论多么令人焦虑的场景,她都不过是怡然自得地远远看着,不焦躁、不干涉,宁静地用心体会着男孩的快乐。既然我们已经在王宝强事件中修炼成了半个心理专家,不妨再来看图测试一下,猜猜远处那两位妈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主角?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并不是所有妈妈都像看上去那样淡定是的,左边黄衣蓝裙的妈妈虽然故作镇定,却依然难以掩盖体态中的局促不安。而右边穿绿条纹衣服的妈妈,也就是小主角的母亲,却用眼神中的包容抹掉了男孩满身的油彩。对于纯粹的放养型父母来说,这样的举动似乎不足挂齿,可男孩的母亲偏又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一旦孩子流露出任何需求,她又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男孩面前。
当你需要时,我永远在你身边这无疑是一种博大而开放的爱,不放纵,不隐忍。它代表了母亲伟大而真诚的承诺:我永远不会标榜自己为你付出的一切,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付出同样成就了我自己。这本书的图画作者艾达·格雷有意将男孩的母亲刻画成小姑娘的模样,正是表达了母亲与男孩共同成长的意愿。我们早就知道,母子相伴,本就是一场短暂的旅行。那一帧帧吵闹疯癫的画面,最终都会定格为笑中带泪的美好回忆。
我会珍惜每一次和你的拥抱所以,当你在我身旁,我要好好爱你,因为我不知道你将在哪个路口与我道别。我会记得你带给我的欢声笑语,也会记得那次不愉快的沉默赌气。对了!要不是因为你……
也会放手让你追逐自己的幸福是的,要不是因为你,我的生活怎会变得如此精彩绚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