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冰千里
01
我和小七只见过两次面。
第一次是一年前,作为一名中学低年级的男孩,他显得比同龄人更加的瘦弱,怯生生的眼神,一直不敢看我,手里拿着一个魔方,不停地摆弄着。
陪小七一起来的是他的妈妈,一进门妈妈就开始了停不下来的诉说,很焦急的样子,“这可怎么办呀,小学成绩孩子还行,现在连作业都做不完”。
我示意她坐下,她一边挪了挪椅子,话并没有停下来
“还有,辅导班的老师说小七居然在上课的时候睡觉”
她接着说,“其实他是个挺努力的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就是拖拉”
小七的妈妈说了大概五分钟,根本没停下来的意思,我看了下站在远处的小七,他依然在摆弄魔方
妈妈随着我的目光也看了他一眼,接着说,“还有,为了锻炼他的思维能力,我给他报了手工班,这个魔方学了也有几节课了,就是速度慢,摆不好”
我问:“他报了几个辅导班?”
“哦,英语、奥数、作文、手工、一直练着乒乓球和美术”,妈妈掰着指头有些骄傲的说
“他有什么爱好呢平常”我接着问
“哪有时间呀,就是有时候我带他去图书馆看书,不看书可不行,看书多了作文自然好,这是他老师说的”,妈妈回答。
我不能在和妈妈纠缠下去了,带着小七走进了咨询室,那时尽管我的咨询室没有那么多的玩具和游戏道具,但是沙盘的种类也不少,琳琅满目,一般孩子们都会喜欢的。
一开始,我说了几句引导之类的话,他根本没理我,手里一直摆弄着魔方
我示意他看看沙盘的玩具,他只是扫了一眼,然后坐在了沙发上,又低头玩魔方,五分钟,我都在试图让他做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后来我放弃了。
因为我感觉到:这个男孩似乎不需要做些什么,我意识到我被妈妈的焦虑感染了,看着他什么都不说、不做,就更加的着急,那五分钟,我被小七妈妈“附体了”。
一旦我意识到,我就和他真正有了关系,一种不一样的关系,我闭嘴了,静静地坐在他的旁边。
剩下的过程用三句话就可以说完:
20分钟,我用心的看着他玩魔方
35分钟,他睡着了,我没睡,还是那样静静的坐着,等候室里小七妈妈来回的踱步声,显得格外刺耳。
最后5分钟,我把他轻轻的叫醒了,他什么也没说和我一起走出了咨询室。
一开门妈妈就问“怎么样?怎么没太听见你们说话”
“是的,是这样的”,不知为何,我也不太愿多说。
妈妈拉着小七开了门,“那我们要走了”,妈妈脸色不太好看。
我说“嗯,再见”。
门刚要关,小七突然转过身,冲我笑了笑,“叔叔,谢谢你。”
说完,母子二人离开了我的工作室。
我久久的站在那里,耳边一直响着小七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02
第二次见到小七是在医院。
那天傍晚我接到一个电话,一听是小七的妈妈,尽管时隔一年,我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那个瘦瘦的男孩。
“小七想见你,你能不能过来下,说了好几天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见你,他发烧了,在打针呢”
我稍微迟疑了一下,便答应了,我觉得这个时候,情感大于设置。
医院不远,很快就到了,小七妈妈接的我,她几乎没变,还是那么能说
走进输液室,我一眼就看见了小七,他个子似乎长了不少,依然还是那么瘦弱,多了一副眼镜,由于发烧的缘故吧,脸微微有些红。
见我来了,他坐直了身子,“叔叔,你来了”,他笑了,依然叫我叔叔
我示意他躺下,也笑了笑,然后坐在了他的身边,我注意到他怀里抱着一个毛毛熊,忍不住摸了一下。
坐了会,妈妈停止了说话,走了出去
小七突然说,“我好喜欢生病的呀”,我没说话,看着他
“这样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小七笑着叹了口气,说到。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小七,我知道他现在在某个学习或者辅导机构,累了就会生病,什么都不做。
03
有一种很美的状态,很心安,它的名字叫“什么都不做”,可这种美好,越来越远。
我们习惯了见面打招呼不是“你好”,而是“最近忙什么呢”
忙,已经成了活着的一种方式,成了一种自己存在的证据,我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好友,听我说独自一个人看电影时,张大了嘴,半天没合拢。
是的,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忙起来才是有意义的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忙,比你努力”,这句话害死了好多人,也气死了好多人,于是,比比谁更忙碌就成了一种风气,好像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
有一种病叫做“工作成瘾”
许多人羡慕这样的病人,认为他们生活的有价值、充实,更关键是有一种潜在的意思
“忙,证明混的还不错,忙,证明是赚钱的”
内心的空洞需要很多东西被填满,才会感觉舒服,就好像饿了需要食物填满胃,困了需要睡眠来补充。
而情感的严重缺失则需要被另外一些东西填满
或许是网络、毒品、酒精,或许是工作,也或许是生病
我们叫做“躯体化障碍”,就像小七,所有的学习都无法填满内心情感的陪伴,只能通过生病和症状,来强迫自己躺下来
“什么都不做”,对于小七来说,就是最美的状态,就是一种整合、一种疗愈。
这个时候毒品、网络、酒精、工作、生病,都是一种“对于内心缺失的逃避”,遁入了一种幻觉般的满足,以此来填满一种虚空和孤独。
04
我们经常会被一类朋友圈吸引:
一杯咖啡、一壶茶、一本书、一片海、一缕阳光、一个人静静的坐着……
直接的感受是:温暖、沉静、美好、悠闲
然后是自由、豁达、充盈
再深一点的感受是:“要是我也这样就好了”,一般后面都会有一声叹息,就像小七
再深一点的是:对于生活的无奈,对于自己想得而不可得的失落
再深一点的是:对于自我掌控的缺失,对于健康自恋受损的挫折感
最后感受是:对于失去的恐惧、对于“无意义”感的焦虑
然后你会继续拿起文件,开始无休止的工作,日复一日
反正那么多年就一直这么过来的,有些事,只是羡慕一下就好了,还得养家糊口啊
这种解释,很容易击碎自己的梦,也会中断内心的真实,也会像一条鞭子抽打在良心上
不忙吃什么呢,于是,什么都不做的感受没有了,甚至不敢再有,还是在单位这样混吧,好多人不都这样呀。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悠闲有钱只是少数人的生活
因为你不敢停下来,看看内心,你不敢什么都不做,其实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梦想对你来说已遥不可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反正不属于你。
你只负责忙碌,像一只蒙着眼的驴子......
或许,你也和小七一样,有个不被允许的童年,有个严格的父亲,有个要求完美的、焦虑的妈妈。
所以,你才习得:
只有忙起来才是被尊重的,才是有价值的,才是被认可的,没有父母去允许一个“什么都不做的孩子”。
于是,我成了小七唯一一个这样的人,一个或许一生只能见两次面,却又最懂他的人。
你,若还羡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若想择一城终、老择一人白头,你若还想有诗和远方,就先停下来,什么也不做,看看你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
记住:停下来不仅仅是为了休息,是为了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