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实习生拒买盒饭是新旧观念的碰撞?
作者 唐孝忠
(2012-11-07 12:54:57)
一个电视台主任叫实习生去买盒饭,却遭拒绝,其理由是,他是来学习导演的。此举立即遭到非议,有人说这个实习生不懂事,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精神断乳提前,生活断乳滞后。
叫实习生做点事情,其实,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已被许多人所接受而习惯。其缘由是,既然你是来学习的,那就得让你多做点什么,让你锻炼一下,以后你独立后就可得心应手。这种出发点不错,结果也似乎并无不当,这种常规,一些90后实习生也能接受。于是,这样的习惯就一直在沿袭。
其实,常规是一种意识的产物。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后,就可能根深蒂固一段时期。
岂料,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异类”,竟然违抗老师的指示。无疑,这是90后实习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挑战常规的行为,当然会遭到反感。因为,这个实习生在挑战一种许多人都认可的观念:实习生就该多干点事情,不然你能学到什么?
唐孝忠:90后实习生拒买盒饭是新旧观念的碰撞?
这种常规让笔者想到了理发学徒。多少年来,想要学到理发技能的人,从学徒到出师,一般需要1-2年时间,理发其实并不复杂,也非尖端科技,怎么需要这么长时间?原来,理发学徒先要成为老师的帮工,那就是给顾客洗头、吹头等,然后慢慢地观察、揣摩老师的理发过程、细节,真要拿起剪刀理发,还有漫长的等待要忍受。招收学徒的理发匠,省略了一个帮工的工资,还赚取了一笔学费。
理发匠老师从学徒那里获得学费,理所应当,但并未及时让其学习,耽误了学徒一些时间,甚至榨取了学徒一些价值,这对学徒公平吗?理发技能的掌握,学徒本可用较短时间掌握,但理发匠老师们都认可了一种常规,于是,就好像并无不妥。
同理,实习生到一个单位学习,当然不能急于求成。当然,实习生要尊重老师,尽可能主动参与到实习中,比老师多做点,这样,就能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那么,实习的效果肯定就好些。但是,实习内容之外的,那就应另当别论。实习生与老师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不能因为你是老师,就可对实习生在实习之外的地方随意指手画脚。
的确,那个实习导演的学生去给老师买盒饭本没有什么,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就是跑跑腿罢了。可是,买盒饭属于生活范畴,并非实习范畴,有的老师骨子里有这样一种观念:给老师跑跑腿理所当然。于是,在叫实习生买东西时,似乎就是下命令,而不是尊重性的示意。这样的示意,对于习惯了那种常规的实习生可能没什么,但对有个性、权利意识较强的人来说,这种发号施令必然引起反感,甚至立即抗拒。
唐孝忠:90后实习生拒买盒饭是新旧观念的碰撞?
发生这样的事情,归根结底,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发生了冲突。那个实习生的抗拒,实际上就是对一种观念的挑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批判中不断抛弃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意识,重构一些符合人性并被我们接受的常规。90后作为一代人,其成长环境、过程乃至思维方式等等,都与年长者有不同之处。作为年长的人们,应尊重这一代人,他们应有属于他们的价值观。当然,这样的价值观必须更人性化,更公平正义。
如果我们一味地抹杀新生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那么,时代的车轮非但不会加速,还可能停滞不前。如果理发匠老师尽早让学徒“实弹练习”,学徒就可免却毫无意义的“持久战”,能尽早学到理发技能。如果实习生与老师之间,多一些相互理解与尊重,那么就可免却冲突,还可让实习生快速成长。所以,实习生拒绝给老师买盒饭,我们要细究其中的缘由,不值得大惊小怪。
不同年代的人,分歧在所难免,否则,这是一个停滞不前的时代。我们要在分歧中找到契合点,看谁的观点符合时代车轮前进的方向,那就尊重谁的观点。因为,不一定领导的观点就是绝对真理,不一定老师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不一定年长者的观点是永远适用的。
我们共同驾驶着时代列车,列车只能驶向进步的方向,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得服从进步的方向,而不能永恒不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