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偶尔想找人说说话,也未必非要是亲近并且信任的人。。翻翻通讯录,基本没有自己觉得可以点开的,不知道人家是不是有心情,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在忙,不知道点开了说起来了的结果是不是更让自己烦心。于是,还不如就算了,自己抗,总觉得倾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我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不愿意去听别人的各种的,有颗八卦的心,却无八卦的力。。甚至会在闲聊和八卦的场合感到无聊,烦躁,想逃离。
QQ还好,至少可以看到对方在线与否,微信就更是陌生人一大堆,也看不到对方任何忙碌或是在线与否。。而当下想聊一聊的心态和有事留言又不同。。其实就算是看到了对方的状态,也还是不太可能去点开。
偶有试探性的玩笑,基本上也会觉得人家其实对你的私事并不感兴趣。
还好今年遇见了桃。。
但已形成了多年遇事不想说的习惯,很难真的在事情的当下敞开来倾述。。于是自己便成了一个好的倾听者,却很难做到一个好的倾述者。
也不大喜欢过于泛滥的倾述甚至是报怨,讨厌别人沉浸在自己的恩怨里,不停的反复的说,就算自己不将自己定义为垃圾桶,仍然很反感。。
几个月前曾这样说过L,之后她鲜有再那般表现。。虽然内心里略有内疚,但仍然觉得自己做得还是对的,说出了无法忍耐的感受,毕竟我们难得见一次面,见面是希望能看到彼此,而不是只有我看着你闭着眼睛不停的倾吐。。我想要的是可以互动的友情,虽然朋友少到已经没有,虽然倾听是一种交往的方式和礼貌。可是这种局面,我只想逃离。
也不是说完全就不愿意听别人的烦恼,关键在于一个度吧,过度了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适当的交流会有更多分享的感觉,分享苦恼,可能烦恼会减轻,分享快乐,可能快乐会加倍,分享感受,可能想法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其实分享是一件有诱惑力的事情,它是一种欲念,于是它便有了魔力。你会想去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在交互中得到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晰仿佛是一种虚幻的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件很神奇的事。
人大慨都是需要分享的吧,分享的内容和私密程度不同,需要的分享对象也不同,很多东西可以与大众聊,而有些事只能跟相应的懂得人分享,另一些想法与情感就可能需要有特别关系的人才行了。
比如说画画相关的感受就可以在画画群里基本能得到分享的快乐和认同,而如果把这些感受说给完全没有接触过画画的人听,反馈应该会让你从此不会再想说这个话题了,不排斥,也没有想要表达的欲念。
没有能分享和分担的人,大慨就是孤独寂寞的吧,是不是在孤独中难过,也许取决于有多少释放出去而没有被满足的欲念,取决于能否享受孤独寂寞的自我状态,还有真的很想要分享的比例有多大。
而从拥有到失去了能交流往来的人,恐怕是要花大气力重新去胜任独自消受,你的一切想惯性与之分享的情感需要,被严严实实的堵塞了,于是沉闷了很多。。但大部分人都会是陪伴了一段时间的过客,有些人渐渐淡化,有些人戛然而止,还有些人本就是个错误,断裂是迟早的事。
桃有时候会发些感受期待大众的回应与认同,我们都有在茫然中挣扎的时候,即便是自我感受有多强烈,仍然无法判断自我的对错。这大概就是要去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自我肯定的认同的过程,从而相信自己的感受,依从自己的感受来抉择。
这时候,对自身以外的大众的回应与认同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少了,从而期待也会越来越少,反而在面对大众的时候就不会有过多的失望,即便是失望,也会平淡的面对。
当然,对认同感的需要还是会有的吧,如果能有一两知己,认同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可惜,知己难遇。
前儿看到一句话:
有时候我们以为听到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并不是,如果缺乏那段路程,有些话是怎么也不会走到我们心里去的。我们只是耳朵听到,但是心并没有听到。
一个人越是具备同理心,理解力,认同感,就越难以被理解与认同。
去年冬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