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福尔摩斯是如何炼成的?

福尔摩斯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 5534188846e1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15:59 被阅读3次

    小时候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一开始就被一个情节吸引。福尔摩斯第一眼看到华生就猜出来他是从阿富汗战场回来的军医。华生以为是别人告诉了福尔摩斯,但福尔摩斯说不是,他是这么对华生解释的:你具有医生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显然是个军医。你的脸色黝黑,但是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说明皮肤是被晒黑的。你的面容憔悴,说明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你的左臀受过伤,现在走路的动作还有些僵硬。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最为惊人的是,这一连串的想法解释起来需要几分钟,但福尔摩斯做出当时的判断却历时不到一秒钟。这种“瞬间决断力”或者“快速认知”能力正是《眨眼之间》一书关注的主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一共写过四本书,都是《纽约时报》冠军图书。其中《引爆点》和《异类》一度创造了美国书市的神话;《引爆点》甚至连续28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在《眨眼之间》一书中,作者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是否人人都具有快速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能力可以培养和强化吗?为什么有时候人会瞬间丧失这种能力?

    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视角审视这些问题。

    瞬间决断力背后的机制

    这本书一开篇就讲了一个艺术品鉴赏的故事。大意是某个博物馆经过14个月的调查研究决定高价购买某件古代雕塑品,但一位专家却在见到藏品的2秒之内判断这是现代仿品。这种强大的快速认知和瞬间决策能力让人找不到理由。事实上,这本书的另一个翻译名称即为《决胜2秒之间》。

    作者把这种瞬间决策的能力归因于潜意识和直觉。潜意识让人随机应变。培养瞬间决断力需要相信直觉。

    用作者的话说:如果想要学着提高决策能力,我们就得接受瞬间决断变幻莫测的本性,尊重即使不知所以然,也能知其然这一事实,并且坚信瞬间决断有时对于我们更为有利。

    培养瞬间决断力需要删繁就简

    瞬间决断之所以能够在瞬间做出来,就是因为简洁明了。要想保持、训练这种能力,其关键是“删繁就简”。作者的建议是培养专注力:仔细审视当前情况,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细节,并将火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

    现代管理学有个思维方法,就是“发现真问题”。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只是更深层问题的表象而已,如果不能发现导致这个问题的更深层的原因,那么就是“治标不治本”,有时候甚至连“标”都治不好。

    而发现真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掉那些影响判断的细枝末节,找到“第一性原理”。

    古德曼等式告诉我们,所有的那些多余的信息绝不是什么优势,实际上你只需知晓很少的信息,就能发掘出深埋于复杂现象之下的本质。

    由于分析而导致思维能力降低的例子,我们在体育界也屡见不鲜,如果你在比赛过程中深思熟虑,那你的能力就会有所削弱,动作流畅度也会下降。运动中存在着一种自然连贯,无法言喻的东西,很容易受到破坏。

    顿悟并不是一只安住于脑中的灯泡儿,是一盏一吹即灭的风中残烛。

    培养瞬间决断力需要让自己成为专家

    《眨眼之间》书中曾经讲到一位摇滚歌手肯纳,在他还没出道的时候,所有的专业乐评人一听到他的歌曲,立即为之着迷。但是在出唱片之前,唱片公司会做各种问卷调查、市场评估、焦点小组访谈……这些由业余人士给出的答案最终影响了肯纳的音乐之路。作者对这些市场调查充满了鄙夷和不屑。因为一旦调用了用户的理性分析,用户就要为自己的回答找个理由,这时的结果甚至会与直觉背道而驰。

    当我们在某一个方面经过长期的训练,修炼到登堂入室级别时,我们的品味会变得让外行难以理解。《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出道就是一个意外。因为世界闻名的企鹅出版社是第一家拒绝《哈利•波特》的出版社。当时的出版社编辑都有一个偏见:儿童小说不会赚什么钱。而且读者还有另外一个偏见:不喜欢女作家的作品。知名出版商克里斯多夫•里特也有这样的偏见。但在一次约会中,罗琳迟到了。在等待中,里特翻开了罗琳的书稿,一下子就被书稿中所描述的神秘世界迷住了,他当时立即判断——这将是一部轰动世界的作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专家就是专家,因为他们经过了魔鬼的训练,对于品味有自己的理解。

    通过了解人类微表情达到瞬间决断

    书中话题还涉及对人类表情的研究。书中提到的在哈佛大学毕业的汤姆金斯(世界著名的心智解读专家)就是这样一类人。他认为我们能从人类的面部表情中获取有效的线索。他可以通过在电视机前观看政客的交谈,就能判断事态的发展。

    我们的表情一部分是自发的,还受到一种不同的非自发的系统的支配,此系统做出的表情是我们无法用意识来驾驭的。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微表情”的书籍:《FBI读心术》《图解微表情:教你一分钟看透人心》《微表情心理学》……说实话,笔者以为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些知识,那么用微表情判断人心就容易被利用和误导。

    前面说了瞬间判断的发生机制和培养训练方法,那么这种能力有没有失效的时候呢?答案是:经常失效。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会让我们暂时失去这种快速认知能力:

    极度的冲动会产生误读。高度紧张下的心率骤升引发血液供应的不平衡,导致正常心智时辰能力的暂时丧失。

    有限的“白色空间”让人失去判断。判断的时间有限,则只能依赖模式化的常规判断。从看到事件到做出判断的时间,作者称之为“白色空间”。如果这个这个空间极其有限,那么就会造成误读。

    偏见让我们被蒙蔽。无论是第一印象,还是快速认知,这种能力特别脆弱和精密,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和削弱潜意识的功能。这种偏见可能来源于文化,也可能来源于情感的桎梏。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特别容易引起偏见。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有些潜意识就深藏在人类的基因当中,连我们自己都大吃一惊。书中举例,绝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将领导能力和高大健硕的身材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所有美国男性中,越有14.5%的人身高超过了6英尺,但在《财富》500强企业的CEO当中,这个数据达到了58%。

    《眨眼之间》这本书为《中国好声音》这类选秀规则提供了理论支持:人们会因为“看到”而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对更为主要的声音素质的判断。这本书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古典音乐界的变革——女性加入管弦乐团。通过在试奏者和评委之间设置一块幕布,评委只是通过聆听来做判断是否录用试奏的乐手。随着幕后试奏的普及,美国顶尖管弦乐团中的女性成员数已经增加了五倍。

    情感也是偏见的来源。“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状态。书中举的例子是,医生因为失误被指控的风险与其所犯错误的多少几乎没有关系,而与病人在医生那里受到的个人待遇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医生态度好,即便医术不高明,依然会被患者喜欢。

    我们知道了这些阻断瞬间决断力的原因和场景,就会在很多场合对“第一印象”保持谨慎。因为我们知道,这时候的自己被某种古老的基因密码所控制,所以要留出思考时间,让理性主导判断。

    总的说来,这本书主要说了三件事。

    其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事实:迅速做出的判断,完全可以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相媲美。

    其二,潜意识虽然神通广大,但并非无往而不胜。潜意识会被蒙蔽和干扰。我们的直觉做出的反应往往需要与其他的利害关系、情绪感知相互抗衡。

    其三,我们可以培养和控制瞬间决断以及第一印象。瞬间决断是一项人人都能自行培养的技能。

    当然,即便懂得了无数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时候,我们注定是某种强大的、隐形的事物的奴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福尔摩斯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mm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