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打卡一说春秋】19 何以君子[番外]

【打卡一说春秋】19 何以君子[番外]

作者: 唯札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23:03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讲到郑寤生和母亲武姜因为颍考叔关系和解,所以春秋借君子之口称赞他。后来又讲到王室和郑国互换人质,春秋借君子之口来评价这件事。之后又讲到宋国国君宋力把国君位置让给了弟弟宋和,宋和又把位置让给了宋力的儿子,所以春秋又借君子之口称赞宋力。

    「春秋借君子之口」在春秋里记作「君子曰」,每到春秋要评论事情的时候就会记作:君子曰什么什么。

    这种习惯被后世继承,如《史记》每到要评论某件事情就会说:太史公曰什么什么,《资治通鉴》要评价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说:臣光曰什么什么…

    太史公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自称,我们可以理解成笔名,而《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写给皇帝的,所以他要自称臣光。

    那么《春秋》里面这个君子曰的君子又是谁呢?

    【打卡一说春秋】19 何以君子[番外]

    何为君子,君子实际上是由「君」和「子」二个词合并而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凡有地者皆称君。有地者指的是有地可以世袭者。有爵才能有地,所以君实际上指的是有爵位的人,也就是贵族。

    诸侯之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以称子。上大夫,下大夫是大夫的二个级别。上士、中士、下士是士的三个级别。

    大夫有的有地,有的有地,士没有地,只有禄田。所以称他们子,实际上是强调他们是服务于君的人,也就是有官的人。所以君子合在一起是春秋时代,平民以上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四大阶层,四大阶层的背后是爵位和官位。

    小人和君子相对,自然指的是广大的贫下中农。君子和小人在最初的时候是二个实际存在的阶层,君子未必高尚,小人也不一定无耻。这个和大家印象里的君子小人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称呼他们为初代君子和初代小人,已示区别。

    初代君子他们大多有土地可以世袭,起码是吃公家饭,所以初代君子第一大特征就是衣食无忧。春秋时代的阶层相对稳定,每一个阶层的变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比如从平民上升到士,士上升到大夫,大夫上升到诸侯,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

    这里我们以秦国励志史为例来看看有多困难:

    秦据说是舜时代的诸侯,尧舜禹夏商周,一直到商都是诸侯,到商末的时候,有二个人,一个叫蜚廉(飞廉),一个叫恶来,这二个人在周兵都快攻入朝歌的时候,他们还在顽强抵抗。对抗新王朝肯定没好下场,所以周立国以后,秦人从诸侯被直接贬为平民。

    然后秦人开始努力往上爬,一直花了一百多年,十代人的时间才终于成为大夫的阶层,后来运气好,遇到了姬宜臼东迁洛邑,秦人互送姬宜臼有功,这才重归诸侯序列。从平民到诸侯,前后花了好几百年时间,而且还只是运气好的情况。

    同样是蜚廉和恶来的后人,赵国的先祖很早的时候运气好被封在了赵城,成为了大夫,可是从大夫到诸侯却比秦人晚了将近四百年,一直到战国初年才成为诸侯。

    所以我们看,阶层的变化非常缓慢,在阶层上的人比较固定,想上去不容易,想掉下来也很难。所以君子第二个特征是永固的铁饭碗。就算运气非常不好,至少这个铁饭碗端个上百年没问题。

    衣食无忧加上永固的铁饭碗,合在一起就是君子的第三个特征,君子之道。所谓三代穿衣五代吃饭。当人在某一个层次待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形成一个圈子,有独特的饮食和服装习惯,甚至独特的行为模式。而这个特殊的行为习惯就是君子之道。就如英国的绅士一般。

    这个君子之道和大家印象中的君子之道又不一样,所以我们称之为初代君子之道。

    既然有初代自然有二代,初代君子在横行了上千年之后,到了春秋时代发生了变化。首先动摇的是永固的铁饭碗。春秋是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大国召集强国吞并小国,小国召集强国避免被吞并。所以各国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本来需要上百年才能晋升的初代小人,忽然之间有了一跃龙门的机会,所以拼了命往君子队列里站。

    可是中间有一个难处,那就是君子之道。

    所谓君子之道也就是圈子内的特殊行为习惯,如果新进圈子的人,没有掌握这个习惯,就会被排斥,说你粗鲁,不文雅,是个野蛮人。

    为了解决这个文字,一个救世主应声而出,他就是至圣先师孔丘,后世也称为孔子。孔子最大的成就是搞了一套君子养成计划。他把君子圈子里的行为习惯整理汇编整理成课本,以此为蓝本教授大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子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包括我们的一说春秋)。

    经过孔子这一套君子养成计划的改造,指导形成的人造君子,我们称为二代君子。孔子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如:墨子,庄子,孟子,荀子,公孙龙子等等,他们有的既不是诸侯的大夫,也不是诸侯的士,按道理来说够不上初代君子的规格,可是他们都自称「子」。所以自称子是二代君子的标志,永固的铁饭碗发生了变化,也就意味着阶层的变动加剧,对应的衣食无忧也就发生变化,因为各国间的兼并,大量本来是初代君子的人,土地因为被兼并没有了,没有地没有衣食无忧,自然原来的生活起居不能保证,也就意味着君子之道不能保证,我们不妨称为堕落君子。

    初代君子、二代君子、堕落君子龙蛇混杂。那么什么是君子也就产生了分歧。所以孔子的一生不停的使用他养成君子的经验来讲解什么是君子。他把原来初代君子生活习惯,行为模式里行为最善的一部分抽象出来,形成了他的二代君子之道,二代君子之道所表述的是君子中的君子,即便孔子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只是他崇尚虚构的美好人格。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君子之道。

    孔子并没有著出专门著作来阐述他的孔版君子之道,但是他的只言片语被门人后辈记录下来形成了一本书,叫做《论语》。

    但是注意,在《论语》里面并不是所有君子都是指孔子所崇尚的君子,很多都是指初代君子和二代君子。

    比如《论语·里仁》里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般解释「喻」为明白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整句可以解释成“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中利益”,进一步衍生成“看中利益的就是小人,看中道义的才是君子”,再往下衍生变成“谈钱的就是小人,不谈钱的才是君子”。所以现在经常遇上一种情况,你把钱借给朋友很君子,可是这个朋友不还钱你去要的时候,你就变成了小人。明明是自己的钱,声张自己的权益要回来自己的钱就变成了小人,甚至还要受借你钱不还人的唾弃。这种奇怪的思想就是源自于这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如果我们把君子和小人换算成初代君子和初代小人,那么这句话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喻」这个字本身有告诫的意思,那么再解释这段话就是“君子要对他讲义,小人要对他讲利”。初代君子是什么,衣食无忧,稳固的铁饭碗,他不差钱,你对他说利,他没兴趣。所以对君子要说义,而小人需要钱,你说大道理没用,要说利益实在。

    这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翻版,可是因为是孔子说出来的,所以后世人不停想办法解释的更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但是也可能是我们所说的初代君子,是一个阶层。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论语·雍也》中一句话: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如果按照孔版君子理解这句话那就是:你宁可做个像君子一样的儒者,不要做像小人一样的儒者。

    所以后世很多人附会这个,就说君子儒,这是儒者最高境界,这样的说法。

    可是孔子历来都是以君子说话,为什么让子夏不做君子,而做君子儒呢?

    我们首先看看儒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儒本意是柔,是术士的称呼。在古代,术士是有术之士,就是有特殊技能的人,那么儒者有什么特殊技能呢,我们看孔子就知道了。

    孔子是夏商周三代的殡仪专家,最熟悉的就是如何殡葬,如何礼仪。他为什么能整理出《礼记》这样的书呢?就是在这。

    放在今天这个儒是什么呢?

    办丧事的时候,一般有一个人,他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一个收音机放在桌上,里面是念佛的声音。他会说在治丧期间气氛非常压抑,所以放上点念佛的声音可以调节气氛,而且这个念佛的声音,不容易听腻。这个人就是殡葬专家,就是儒,最传统的儒,春秋时代的儒。

    回过头说这句话「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你要去做君子的殡葬专家,不要做小人的殡葬专家”。

    为什么呀?还不是因为君子就是我们说的衣食无忧,永固的铁饭碗不差钱呀!你要做君子的殡葬专家就有人给你买单,如果你做小人的殡葬专家就可能没有人给你买单了。

    这个是孔子的生意经啊!实际上子夏在孔子去世后,因为和同门不和,所以就从山东曲阜一带走出来到了今天河南安阳附近,在这附近游走的时候就是靠的这一套为生,后来结识了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的魏思,魏思拜他为师,成为开创战国时代的重要人物。

    论语里面太多的话都是只言片语,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来,也不知道说出来时语境是什么。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是被记录下来的话,就一定都是高深的道德。

    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含义有所区别。

    我们不怀疑孔子对君子的追求,他所追求的是君子的神韵,君子中的君子,所以孔子不停的检讨自己,自省自己,希望能够达到他所期望的,幻想的,虚构的,完美的君子人物。

    但对世人来说不像孔子这样,大多数关心得是君子背后的东西,爵位和官位。可是战国秦汉以下,初代君子大批消亡,一方面因为战国到处兼并,诸侯越来越少,诸侯为了集权于国君,分封也变少。然后秦始皇上台索性一次大清洗,所有分封都被消灭。虽然到了汉代又起了一部分分封,可是相对于春秋时代,上千年的君子,已经不值一提,汉以下,初代君子已经不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对应的二代君子开始兴起。尤其是儒家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孔子所提倡的二代君子之道也就成了社会向往的目标。

    二代君子之道源自于初代君子之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衣食无忧,永固的铁饭碗,这两点对于秦汉之后的人来说,很难拥有。所以他们要做到二代君子之道很困难,可是儒家成为主流之后,君子就成为了社会的道德标杆,于是此后的中国人就陷入了分裂,一方面要像初代小人那样为了一日三餐日夜奔劳,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人前人后拥有君子之风,表里不一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特点,而面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来说,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两面,也就是君子面和小人面的两面,由此呢,当打击对手的时候,就要揭露他的小人面,展露自己的君子面,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这也就是中国历代君子小人之争的由来。常常是同样一批人,互相指责对方是小人,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是君子,直到今天任然如此。另外一方面,虽然二代君子之道很难做到,但是的确有人做到了,他们衣食无忧,只需要考虑怎么运用时间。

    那么,君子到底高尚吗?

    我们说,初代君子未必,后世真的有能做到的话,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得社会,除了有像君子这样的圣人,还有像小人这样的罪人,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既有君子面,又有小人面的凡人,这才是我们的世界,不是吗?

    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就这么一听,谢谢收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卡一说春秋】19 何以君子[番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mn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