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打卡一说春秋】8 说秦,书同文[番外]

【打卡一说春秋】8 说秦,书同文[番外]

作者: 唯札 | 来源:发表于2019-10-01 22:26 被阅读0次

点击进入原视频【说秦:书同文】

以下为视频的文字版~

感谢收看一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统一文字,古书叫作‘书同文字’,文字既然需要秦始皇去统一,那也就意味着,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文字不统一,可是我们细看,先秦的那些典籍,我们发现,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的非常频密,尤其是到战国,有游士到处走来走去,今天在这个国家当官,明天到那个国家当官。有时候二个国家之间跑来跑去,三个国家之间跑来跑去。

我们试想,如果当年大兵法家孙武,跑到吴国去,献上孙子兵法十三章,结果吴王拿来一看,“啊?你这是齐国的文字,我吴国看不懂。”那不就搞笑了吗。

同样的,在东周出生的苏秦,为燕国在齐国做奸细,每每给燕昭王写密信。如果这些密信到燕昭王手里,燕昭王表示这些字我看不懂,我得找人帮我翻译一下,这简直贻笑大方。

而秦始皇当时拜读韩非子的文章,觉得韩非子文章写的好。所以特意要求韩王把韩非子送到秦国来,你想难道秦王看了韩非子的文章还是经过秦国某一个部门的通译之后,翻译成秦国的文章之后才给秦始皇看的吗?这个事情说不通!

而且呢,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商业相当发达,像陶朱公,吕不韦这些大商人,他们要行走天下到处都是他们的分号,那请问,这些分号之间相互沟通消息拿什么沟通?用哪一国的文章啊?这也是大问题啊!所以我们细细去看,书同文这个字,最早出现并不是在秦始皇时候。

而且在礼记,中庸的第二十八章,上面有一句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然后注释说「今」指的是子思的时代,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那么孔子所在的年代是春秋末期,那么子思大概就是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这一个时期,比秦始皇早了将近二百年。也就是说,在子思它所在的时代里,已经是书同文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传说中造字的人叫做仓颉,仓颉造字,但是仓颉造的这些字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已经失传了。古书上说仓颉这个人,是看着鸟兽的痕迹造出来的字,所以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字是象形文字。到后来,商代的时候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但是这个文字,据说一共几千个字,我们目前能够标识的有大概三分之一,但是这个三分之一放到全文里面又不是全能说得通,所以这个甲骨文对我们目前来说还是半懂不懂。

到了周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他吸取了仓颉造的字和甲骨文造的字,造成了周代的文字,那么周代的文字,周公当时造出来之后并没有广泛的传播。这个我们可以从《史记》各世家的记录里面初探端倪,比如像老牌鲁国,齐国,燕国这些世家。他们所有的记述,能够记出来年,比如说某地,某人生某人,在位多少年。又或者某人,几几年,发生什么事。

能够记录这个年的,大多数世家都是,周厉王被驱逐,诸国共和的时期,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中国有明确纪年。那么,这个有明确纪年的前后时间里,只有鲁国是在鲁国的初代君主伯禽,后面几代就已经出现。这就说明,鲁国当时对嫡系的记录比其他国家高明。

那么鲁国初代君主叫做伯禽,而伯禽是周公的儿子,所以周公造出来的文字并没有宣传让其他国家学习,而且放在鲁国使用。这个文字的传播是到了周厉王被驱逐之后,因为在驱逐之前周王室的力量比较大,一般禁止诸侯间相互交流,尤其是像文化这种交流。可是周厉王被驱逐之后,出现了共和,所有的诸侯联合执政,同时这就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这样大家一发现,说鲁国的记录这么高明,我们记录都是谁生谁,谁生谁,谁生谁,谁去世…像这种的。哪有鲁国这样记录谁几几年去世,然后谁继位,继位里面,发生了什么事。都能记录到这种地步。所以大家都去学习鲁国。等到周宣王(姬静)登基之后,上台他就做了这件事情,他在太史籀的帮助下,推出来了《史籀篇》,《史籀篇》在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是幼儿识字的教材,但实际上在当时是为了统一诸侯间的字,所产生的统一性文档。这也就是子嗣所说的书同文。

现在发现,原来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书同文了,那么秦始皇为什么又做统一,又做书同文?那么他做了什么?这个事情我们要提一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把以前是在诸侯这个层面,贵族这个体面层次的文字拿过来之后,用这个文字把当时的知识写成一套教材,这套教材被后世称为《六经》,而孔子就用这个来推动私学塾的发展,所以导致了后来在战国时期的游士,遍布天下的游士。

另外一个就是在战国时期,因为产生了战国七雄,大国家的割据也产生了文化的割裂,比如说魏国,魏国当时为了强大,搞自己的文化,他就把孔子的弟子子夏吸引到魏国来,由他来推动魏国的文化,形成魏国本身的一个文化中心。而齐国当时被田和篡得国君位置之后,搞了一个稷下学宫。和以前鲁国的文化结合起来,变成了齐鲁文化。

这样大家一人搞一片文化,这时候问题来了,在周宣王时期,他做书同文,最主要目的是周宣王当时的文字比较少,他需要借助鲁国的先进经验来向全国进行推广,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大家的交流增加,文字的需求量增加,就出现了造字的情况,就像我们现在读古书中的错字其实是通假字,这个字和我们认为字其实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当时有这个文字的需要,所以只好去造字,造出来大量的字,这些字在后世重新规范了之后,我们再去看发现可能是不对的,可是没有规范之前大家也就凑合着用,所以它不叫错字,叫假字,通假字。

所以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就发现跟周宣王的时候有很大的区别,字太多了太混乱了,每一个不同的文化带,他们习惯用自己的字,虽然看的明白,但是字太混乱,所以秦始皇重新做了一次书同文,把所有的文字划归合一。但是造字的工作这个时候并没有结束,直到汉代任然有许多新字被造出来。但至少在秦始皇的时候,他规范文字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说秦始皇书同文也没有说错。

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谢谢收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卡一说春秋】8 说秦,书同文[番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kl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