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秋天到来的时候,命运将我从堪萨斯城带到了纽约长岛。这是个有故事的城市。百年前,《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即安家在此,在凉薄的纽约深情地活着,夜夜笙歌,只为能让喜欢的人儿多关注一眼。这里也曾是宋美龄栖居30多年的暮年留守地。听说晚年宋美龄为解思乡苦,还在院子里栽了一大丛隐隐绰绰的竹林,颇具江南风范。
纽约还有我喜欢的贝聿铭。这个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也很擅长用竹子这个文化符号。贝氏长居曼哈顿上东区一套联排五十多年,至2019年92岁才去世。他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虽然贝聿铭在设计卢浮宫时有整整一年半时间如在地狱里,不敢走在街头。
然而,我的长岛求学之旅与风月无关。我无暇思乡,也做不到竹子绝不低头的优雅与风骨。我陷入了数学恐慌中。我的专业是MBA市场营销。我以为它是创意的,跨知识整合的,不凡且有趣的,却没想到它的现实画风,却是数字的,统计的,极其乏味的数据分析和模块推导。
当我这个久违数学多年,从小被父母给判了数学死刑的人,一眼看去都是理科教材时,我求死的心都有了。其实我数学没那么烂。可小时家中有个数学天才妹妹,做奥数题手到擒来,智商测试动辄150以上,父母经年拿来比较,我就没了信心。中学起便避轻就重,一骑绝尘,主动往文科的路上去了。没想到终还是会再相逢。由此可见,生命中的逃避,是逃不了的。逃得过初一逃不了十五。更绝的是,我拿的是一个有条件豁免GMAT的录取通知书。该条件要求我在起初12个学分的核心课程学习中,必须保持GPA在3.5,否则,我就得停课去考过GMAT,才能继续我的MBA。因为之前大学GPA一直保持在3.9左右, 我以为这个要求不难达到。到了学校商学院一看,天呀,课程全都是会计,金融,数据分析之类。而我喜欢并擅长的人文课程,几乎没看到影子。我傻眼了。
怎么办?学费已交。一年房租已付。原学校关系已迁出。退无可退。我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可报到来得晚,选的课都是人家剩下的。我就着这些课上过去,感觉天书般陌生。两星期内,我接连放弃了两门课,再放弃下去,我就没课可上了。问身边的人吗,纽约客都是步履匆匆,无暇和你驻足交流。在与数字抗争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
绝望之际,走投无路的我,在一个200多人,平时寂寂无声的毕业校友群里找起了老师。一个石头扔下去,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的莽撞。因为群主大哥Kevin出来发话了: MBA也要找老师吗?
我赧颜。曾经我也是学霸一枚,没料到有朝一日,我会沦落至此。我赶紧说明,我是文科背景来读MBA,需要补习数学。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从哪里补起,因为我很多题目都看不懂。
校友Matt第一时间回复我,“ Google和YouTube就是很好的老师。你找的tutor也是业余的,不可能给你提供系统性辅导(个人认为效果不会特别好)。刚入学都会有担忧,你自己比谁都了解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不懂的就列出来搜和学习就行了。”
这个群几乎是寂静的。和我加的所有群完全不一样。我刚进入时也为此困惑过,接连半个月没有看到群里有人吱声,我在群里隔空喊话拉我进来的姐妹,这个群是活群吗?怎么没有声息呢?
即使这样,也没人出来呼应一下。它最活跃的时刻,是有人分享招聘信息的时刻,这时很多人都出来冒泡了。有点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个神秘岛的味道,白天里你看不到声息,可是晚上生灵们醒来的时候,各种声音开始喧嚣。可这样的时候不多,众声喧哗的时刻更是稀少。我理解为理科生的严谨与自持。由此可见美漂客的繁忙与压力之重。
艾伦是第二个回应我问题的校友。他的回复专业有力,且落到了细节:“数学主要学统计三大类,frequentist/ Bayesian/ machine learning,可以用来做很好的web analytics 预测。YouTube上还有个资源叫做crash course statistics,里面包含大部分marketing 可能会用到的统计方法,每门课通俗易懂,上手容易。”
我立马加了艾伦。恳请他做我的老师。艾伦起先拒绝。可他好奇我被卡在了哪里,帮我把所有课件过了一遍。就是这短短几分钟时间他完成十几页英语大纲浏览,迅速抓到重点的过程,让我认定他就是最理想的老师。加上我熟悉的卢克教授也在群里,看到了他的回复,卢克教授认识他,说他是很好的学生,直接短信提醒我找他。这让我认定了艾伦。我开始厚颜相求。
老师,你收了我吧。
老师,你说个价吧。
拗不过我的艾伦最后告诉我,每周给我3小时看课件加辅导,一个月象征性收60美元。理由是我目前还在读书,没有收入来源。我当即呆住了。虽我不熟悉纽约,可我已知商学院是什么氛围。我说不能占艾伦便宜,那就120刀吧。其实还是占了艾伦一个大便宜。那时我还不了解艾伦,不敢轻易说自己是否占了便宜。万一这远程的老师不咋样,靠不住呢?
自此我有了一个虚拟老师。唯一的遗憾是艾伦远在外州。在进行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只能远程教学。
读书经年,阅师无数。艾伦最感动我的不光是对金钱的态度,而是他的敬业。第一次上课时,借助Skype,他用准备好的课件,足足和我这个菜鸟讲了四个小时。从晚上八点讲到午夜十二点多。这还不够,下课时,他发给我一个邮件,告知是视频,不懂的时候可以回看。我开始以为是网上下载下来的视频,没想到,居然是他自己亲手为我的课程录制的课件讲解。每个视频都有十几分钟,简洁有力,清晰透彻。他仿佛知道我可能会卡在哪儿,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一遍又一遍看着视频,我的双眼已模糊。
我想,一定是上帝安排他来帮助我的,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本已着手联系另外一所新泽西的大学,转去学没有数学的文科或者管理专业了。因为艾伦,我觉得没有理由放弃,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晃两个多月飞快过去了。艾伦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不管多难的题,他都能迅速找到方向。他的计算机水平更是神操作。简直达到了机人合一的地步。最难的课程因为有了艾伦这个后盾,而变得踏实而有了期待。艾伦让数字变得有趣,也更加亲近。我心里叹息,当年中学时若遇到了艾伦老师,我当也是数学高手了。他是那么自豪地表达与阐述着数字,有一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定神闲。在艾伦的牵引下,我模糊触摸到了数学之美,以及数学和文学的关联,它们都在完美地表达自己,不过一个用感性与诗意,而另一个用数字而已。艾伦让我领悟到,数据分析其实就是将文字转成数字,进行科学演算后,再将数据还原成文字分析的过程。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可惜我基础太差,时间总不够,来不及好好消化,一个学期倏地就翻过去了。
因为每次时间都很赶,我们很少言及其他。我只隐约知道,艾伦出生中国,可是成长于美国阿肯色州一个美丽小镇,小到这个小镇人们几乎都相识。后来少年艾伦随留学归国的父母回了中国,一直到念完本科。本科学的管理学。他申请到了美国读研究生,读的是数据分析专业,毕业后留美工作的N个年头时公司突然倒闭了。这时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计算机,又申请就读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我还能感受到的,是艾伦出色的语言能力。我们用中文交流。我的中文语感非常敏锐,可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和艾伦交流的障碍。他的中文表达是如此精准完美。但艾伦又是典型的美国人,他极少讨论学习之外的话题,一学期下来,我对他知之甚少。艾伦也是典型的中国老师。除了说一声加油,大多数时候理性而沉默,哪怕面对我由衷的感谢,也别无多话。
我后来才知道,努力的艾伦还学了一门教育学的网课。其实艾伦的计算机学业也很辛苦。半路出家转学计算机,写码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艾伦很少和我说起他的辛苦。他像一个AI, 看不到情绪,看不到爱憎,冷静而又理性,只要我呼召,他周日晚上会尽职尽责地守候在Skype那一端,给我答疑解惑。我感受到他的辛苦后,自觉减少了周末对他的骚扰,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也真的是长途漫漫,还是要学会自己去面对。
2019年最后一天,学期结束快半个月了,我才拖拉着去和 “虚拟老师”艾伦告别。其实我不想告别,虽从没得过他的表扬,但艾伦的专业能力让我备感踏实。他教给我的不光是思考和学习方法,更多时候,他让我在喧嚣而又世俗的纽约,看到了品格与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很让我安心。他让我想起2016年伊朗人质事件里的普林斯顿王夕越读书会成员。普林斯顿博士王夕越,孤单一人被渺茫关在伊朗三年,而普林斯顿历史系读书会的校友们,一周一次轮流为他电话读书三年。这是何等深情。原来,人与人可以不相识却能情谊深厚。艾伦也常常唤醒我对堪萨斯人的回忆。他们淳朴,善良,极富同理心。我常去的教会就有一群七十左右的老人们,每个周末义务教新来者英语,风雪无阻。但是纽约客听起这类故事,总觉是天方夜谭。在纽约的每一天,虽然都在努力奔跑,可犹如驱车在高速公路入口,但见车流滚滚绝尘而去,若不强行见缝插针,就被永远关在车道外无法前行。
这有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我们就这样扬着船帆奋力前进,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不停地将我们推回到过去。”
艾伦不会将你推回到过去。他是默默助力的人。最后我给艾伦打去半月的学费。因为考虑他付出的时间,有时我会多打一点点。出乎意料的是,我居然收到了他飞快打回来的一个大红包。说是新年礼物。自尊的艾伦,用这样一种方式委婉表达了他的价值观。
但是直到那一刻,我才看到艾伦发的朋友圈: 2019年是我失业的一年。我的新年心愿是,愿2020年能找到份稳定的工作,假期能够回家一趟。
我期待艾伦能早日找到他喜欢的工作。(安静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