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学会接纳自己,就能重拾自信?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17-10-16 23:24 被阅读342次
    图来自网络

    文/水湄青萍

    写在前面: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我没想到,上一篇文章《是否努力变得优秀,就能摆脱自卑?》竟引起了那么多读者的共鸣!许多人在留言中袒露了深藏于内心的自卑情绪,抑或是相似的经历。让我不禁感叹:人是如此不同,又是何其相似啊。

    我认真地看了每一位读者的留言,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人心中尚存的一些疑问——

    将自卑归结于童年经历,是否是揪着过去不放?该如何面对过去?

    自信心不是空中楼阁,具体该如何重拾信心?

    人人都说自信好,那自卑是否就一无是处?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及平时所学,试着给出自己的解答,与大家共勉。

    01

    关于如何提高自信心,这几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我个人所知,增强自信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找出并肯定自己身上的优点;

    二是通过警惕脑中的批判思维,与非理性的观念进行辩驳(比如:当脑海中出现“我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的念头时,你可以这样反驳:我只是在某方面暂时缺乏技能,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也可以做到。);

    三是通过表现出自信的行为,从而进行自我强化(比如:你今天要去面试,出门前可以给自己一个鼓励的微笑,让自己保持最佳的状态)。

    这些方法有用吗?当然有。但是,很多人容易忽略一个重要前提,即了解自卑的根源,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也是我写《是否努力变得优秀,就能摆脱自卑?》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上面的每个方法,我都在自己身上试验过,但收效甚微。直到前阵子,我通过《自我》一书,了解了自卑的根源是由于儿时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才明白个中因缘。

    不少人觉得将问题归结于童年经历,是揪着过去不放。确实,不少刚接触心理学的人,会陷于过去的童年阴影中,认为父母就是造成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继而开始埋怨他们。

    PS:精神分析学派相关的理论,认为诸多心理问题源于个体的早期经验。在大众看来,心理学似乎就等同于此。但心理学其实是个派别众多的学科,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只是其中一个理论派别而已。

    但我们追溯童年经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过去和解。如同一个国家要面对自己的历史,一个个体也要面对自己的过去。重要的是,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在经济学家看来,往者已逝,继续追究,只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所以将之视为沉没成本。因此,多数人出于对现实的妥协,只有长叹一句: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无力改变过去,权当安慰自己。

    但正如电影《驴得水》里的那句台词:“如果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糟”。闭着眼逃避过去,不叫和解。一味地责怪、抱怨父母,只是企图逃避责任、为自己不努力而一事无成进行开脱的借口。我们虽不能像影视剧中的主人公那样,可以坐上时光机重塑过去的经历,但却能选择理解和原谅。

    和我们一样,父母也是普通人,会有情绪,会犯错误。和我们一样,时代会在他们身上留下无形的烙印,让他们这样想或是那么做时而不自知。

    我不敢断定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没有父母会无缘无故地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不会爱,那他们曾经一定也是可怜的孩子。

    当了解了这一切我们至少可以让恶性的生命轮回关系在我们这里终止,让下一代尽可能拥有健康幸福的童年。

    而且,我们还可以选择重新解读过去的经历。事实上,之所以很多人童年不幸福,却能成长为一个乐观的人,就在于他们用一种积极的角度看待过去。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童年经历的确会对人造成影响,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

    02

    与过去和解,是否就意味着马上拥有自信?毕竟自信不是空中楼阁,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根源、科学的技巧方法,还要为此建立坚实的地基。这个地基,就是至少拥有一个擅长的技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切实的成绩。

    在选择领域时,不必急于求成,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方面做起。当你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就后,因成功所带来的积极体验会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就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

    想起自己刚毕业那会儿,面试屡屡碰壁,整个状态一度陷入了低谷。某个夜晚,我躺在床上,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我喜欢什么?这个社会又需要什么?

    像是迷雾中突然射进一道光,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QQ空间写日志,而且也获得过一些朋友的肯定。“说不定,我可以尝试编辑方面的工作?”一个声音从心底传来……

    接下来,经过一系列的波折,我终于如愿进入某家出版社做了编辑。在5年的码字生涯中,我尝试了出版社编辑、杂志采编、公司文案等文字工作,接触了各种文案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开始抛却平日里因害怕出错而保护自己的躯壳,变得勇敢起来,甚至愿意去尝试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比如,去一个五星级酒店采访他们的厨艺大赛,见证一盘盘大餐的诞生过程;独自跟着一群大老爷们去山西出差,背着单反相机和录音笔,又当记者又当摄影师……

    当某一天,我站在公司会议室里,对着全部门的同事侃侃而谈自己的项目方案时,我知道,有一种叫自信心的东西已悄悄地在我的身体里生根发芽了。

    日后,每每我遇到困难且怀疑自己时,过往成功的经历就会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在眼前展现。而这又给了我接着做下去的信心。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过往成功的次数越多,那么,他对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有信心,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当你决心做一件事时,就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高效完成,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今天你完成某件事的成就感,将成为未来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那片土地生长的农作物。如果种水稻不行,就试着种种玉米、棉花吧。待到下一个秋来,说不定就是属于你的丰收时节。

    03

    自信心,无疑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相比之下,自卑就像一个见不得光的鬼魂,人人避之不及。

    但,自卑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呢?其实不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就认为恰当的自卑感是促使人前行的动力。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更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他早期的童年经历可谓悲惨。不仅从小体弱多病,差点因为肺炎死掉,就连运气也不太好,出过两次车祸。学习成绩也平平,在班里是倒数几名。真是想不自卑都不行啊。

    但也是因为自卑,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优越感的渴求。阿德勒此后奋发向上,成功逆袭,顺利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并最后创立了新的心理学流派——个体心理学。

    就我个人体验来说,适度的自卑会让一个人保持谦卑。因为感觉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他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且遇事谨慎。相反,太过自信,则可能盲目乐观,造成判断失误。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些困惑:太自信,容易狂妄自大;太自卑,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那保持怎样的自尊水平,才是最合适的呢?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处于平均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卑不亢),是最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不卑不亢,自然是你我想企及的境界,但是否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我想,比较切实的方式是: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相对清醒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这样,自尊水平就不容易随着外界的评价或者一两件事的成败,而忽高忽低、忽上忽下。

    总结而言,建立自信,至少需要这样三步:

    第一步,接纳不完美的自已,与父母和解,与过去和解。

    第二步,选择一个自已擅长的领域,努力耕耘,做出成绩。等到你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后,这种成就感会蔓延到其他领域,让你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同时,也要警惕自已脑中的批判思维,把失败的经验放大,全盘否定自已。

    最后,也请在心底给自卑留一点位置吧。^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否学会接纳自己,就能重拾自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pk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