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使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都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感到需要。
他还写道:一个具体的人受教育的水平和修养,他接受精神财富的性质,归根结底不单是以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其他条件决定的。还得看对待社会环境的各种道德态度如何。
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名义上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按我们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他是个“斜杠青年”,他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他不仅是最了不起的诗人,是文学家,是画家,是书法家,音乐理论家,他还是国学大师,对《老子》和《易经》研究很深,在他统治的疆域内,找不到能够与之对话的人。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还是玄学研究高手等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最喜欢读书,写有最多著作,博学多才。他还是个收藏家,收藏了超过14万册的古书,这个数字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他是南北朝时,是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梁元帝萧绎,可就是这么一个几乎完美的皇帝,拥有那么多的学问,按我们家乡的一句老话就是,“书全都读到茅坑里去了”。生活中他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人,他有文人彬彬之外表,他经常召集群臣,开课讲《老子》什么“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行为上却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动,将对他登极皇位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作为人子,在他父亲晚年做出种种“大逆不道”之举;作为人夫,夫妻生活极不美满;作为人父,家庭悲剧不断重演,晚年他先后丧失五个儿子。
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了那么多那么多书的人,心中却充满了仇恨!在敌兵临城,梁元帝不说抗敌,却命人拿了带刺的大木棍,去监狱里,不管大罪小罪,不管冤枉清白,一概大棍打死,一个也不要留下。而这样残忍的人却能写出极美的诗,如“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等。他五岁时就很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曾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呀?他回答说:父皇呀,我喜欢书中那深刻的道理,它让我接近心灵的净土。可现实中却是极其复杂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却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守寇境。失败之余,他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了一干二净,统统付之一炬。却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
在社会上有智商超群,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杀人狂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2009年留美博士杀人犯朱某某就是因为求爱不成而杀害同胞的狂魔。在同学和老师看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博士生,居然暴起杀人,而且还砍下了被害者的头颅,震惊全世界。
他们中了知识的诅咒,什么叫知识的诅咒呢?《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书中是这么解释的:知识的诅咒,指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的成年人,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他们每掌握一点知识,对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失去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不被他们理解的人也就越多。他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冷酷。 单纯的知识灌输,似乎无改于一些人的品质,甚至无助于提升他们的智能。一旦遭受挫折,他们就会干出令人惊悚的事来。大量的的知识汲取,非但没有让他们适时成熟,反而成了他们索取更高回报的筹码。当索取落空,知识的诅咒就变成了疯狂的暴力。他们虽读书破万卷也下笔如有神,却始终未能完成自我的人格成熟,没有完成从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化的转变。
显然培养道德的成熟性非常重要,对未来我们有向往,但得要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不是靠布置回家看教科书,不是靠记住教材并且回答出来,也不是靠打分数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变成所我们拥有的财富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和谐的智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