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营企业背负大额贷款的小业主,一位按月领取工资的打工仔,一位照顾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谁才是穷人?
答案是,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他们都是穷人。小业主缺钱,打工仔缺自由,家庭主妇缺时间。在不同的需求上,“稀缺”是共同点。
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发现,在长期研究穷人、贫穷以及扶贫中,他自己也变成了穷人,产生了焦虑。虽然他不缺钱,但他缺时间呀。而且这种状况并不能一次性解决,只会越来越糟糕。就像给穷人一笔钱,只会让他更加陷入贫穷;给自己一个假期,也只会让自己有更多做不完的事情。
于是,在与著名的心理学家埃尔德对这个现象一起研究实验后,他们得出了结论。《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就是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和埃尔德 沙菲尔——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两位强强联合之作,行为经济学的重磅新作,是《金融时报》推荐的2013必读十佳商业图书之一。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中阐述了什么是稀缺,造成稀缺的原因是什么,稀缺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变稀缺。以求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人们一点帮助。
什么是稀缺
所谓穷人,就是缺东西呗,缺钱缺时间缺所有想拥有的一切东西。按经济学的说法,就是稀缺。
稀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前提:资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的。
从本质上,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人类能够拥有的也是有限的。既然都是有限的,那么就会产生稀缺。所谓稀缺,就是你想要的永远比你能拥有的多,你需要在满足各种欲望之间进行权衡利弊、合理分配。
一个负债的小业主,需要在进原料、添设备、增加人员、削减支出上选择合理方案,以维持生产、保有一定的利润。
一位照顾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需要在各种日常家务外,合理安排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保有一定的空闲时间,放松自己绷紧的神经。
一位按月领取工资的打工仔,需要在工作事业、家庭生活中合理安排金钱和时间,才能保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多数人没法理智思考,无论是缺钱、缺时间,还是缺自由,最终的结果都是越陷越深。因为“稀缺”会俘获他们的大脑,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资源稀缺不可怕,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是在物质贫乏中读过。就算是当代世界,资源丰富的产油国人民也并不必资源贫瘠国家的人民更幸福。委内瑞拉石油储量比日本丰富多了,委内瑞拉的人民有日本人幸福吗?
可怕的是稀缺心态。稀缺是人们心中比较结果的感觉。要不人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邻居、同事、同学的不幸呢?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会带来什么影响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减肥节食日子里,我们会对食物特别敏感,对于其他东西则要迟钝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吃比他实际需要更多的食物。
由于感受到了不满足,我们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在我们所不满足的地方,这会让我们收获“专注红利”。在作业截稿期的前一天,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未完成的作用上,对于打游戏、看电影、出外聚餐都不再关心。甚至对于身边有人说话都会听不见。
但专注的注意力,也会让我们产生“管窥”现象,只注意当下的作业,忘记其他重要的事情,比如答应给女朋友买的礼物。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比如一心惦记着如何向女朋友解释,以挽回即将崩溃的感情,而忘了脚下的楼梯跌倒造成骨折。
我们来看看一个生活正常的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穷人的。
从校园贷贷款的大学生,起先只是因为想买一部手机,等到下个月的生活费再用来还贷款。手机上注册下单,贷款很容易就到账了。然而下个月的贷款到期了,生活费却不够还债,为了保证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只能增加贷款。随着贷款的手续费越来越多,需要还款的数额不是随着每月还款而减少,而是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也许你会说,一开始不买那个手机不就没事了?这恰恰是稀缺心态在作怪,对于手机的不满足,体现在大脑上,就形成了管窥思想:一门心事想着如何可以买到那个手机。对买手机这件事的专注,造成了借用——找校园贷借款,也根本没有考虑更重要的事:如何还贷。
可是,这个学生的智商还是很高的,怎么会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道理呢?
那是因为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换句话就是: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著名的踢猫事件就是个例子。当你满心负担着还债的压力,或者忧心于工作无法及时完成,你的带宽就会变窄,你能思考的问题就会变少、变慢,这会导致你作出错误的决定。
就像一部全负荷运转的计算机,运转程序太多,运转速度就会慢下来。计算机的内存没有变小,但当下可以用的内存却减少了。正如一个人的心理负担太重,带宽的容量不变,但可以使用的带宽就会变窄,即降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计算机能运转的最快速度,是在带宽有余量的时候,人的脑子最清晰的时候,是在有余闲的时候,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只要略有结余,你就会变得悠闲自得,可以冷静思考所有的事情。
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的实验证明,人之所以会贫穷,是因为他们的稀缺,也就是他们没有余闲。所以,贫穷导致了无能,而无能更加剧了贫穷。
怎么解决稀缺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贫穷呢?
曾经人们以为,高福利能帮助穷人摆脱贫穷。然而事实证明,领取失业补贴的、食品补贴的穷人依然是穷人,并没有因为政府的补贴而改变生活状态。
正如校园贷的大学生,起因不过是一部手机。就算你帮他把之前所有的贷款都还清,那么还会不会有其他的欲望,使他继续在窘迫中生活?
在不缺钱的日子里,把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光了,没有结余,等到急需一部手机时,就筹不到钱了。而以前的生活习惯,也使未来的生活费只是刚好够花,没有余钱还贷。借不到钱是正常的,能借到的就只有高利率的高利贷了。一旦沾上高利贷,在贫穷的路上就越走越远了。
在作业截止的几周前,轻松玩耍,没有为作业付出努力,到了截止日期,就只能熬夜赶工,来不及也只好胡乱拼凑,敷衍了事。没有时间,便没有质量保证;没有质量,返工就是必然;返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就会占用之后作业的时间。于是又一个恶性循环,时间永远都不够。
沿着稀缺的线索追溯,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充裕,是导致下一阶段的稀缺的根源。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论文最后的拼凑,是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造成的。
稀缺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人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变得更缺钱或时间。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然而充裕却是稀缺的起因。太过充裕的金钱和时间,是导致我们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原因。
充裕,让我们养成了浪费的思维方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稀缺便到来了。在稀缺中,我们被稀缺控制大脑,带宽变窄,关注点变小,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不过,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稀缺是如何控制我们的,就可以找到摆脱它的方法。那就是让我们的金钱和时间都有些结余,余闲让我们的大脑留有余地,可以考虑更全面更理性。
穷人不是天生就有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穷人,那么你需要好好想一想——你为什么是穷人?
注:
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管窥(tunneling)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因没有对管窥心态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心智负担与不利影响。
目标抑制(goal inhibition)是在管窥现象背后动作的机制。稀缺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目标——应对紧迫的需要,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
内源性思考(internal thought)即便在大脑中重复一连串数字这种小事也会对人的总体认知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它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流体智力”,即在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其作用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