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开始的时候,你都会把自己一周的行程安排得慢慢的,计划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你带着无比美好的心情想着,这周一定收获满满。然而,在周一下午,你想去拜访计划中要见的那个客户时,发现那个客户临时有事,你只好把拜访推到了第二天,那么,这个客户的跟进报告也只能在第二天再写,但是在你的计划中,第二天的行程也是安排得满满的了。怎么办?只好把计划全部往后推,到周五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周的计划全都乱了,这周的任务又没完成。
你看上了一个新手机,非常想要,但是卡里余额不足,怎么办?还有信用卡呐,先拿来刷一刷,等发了工资还上去就好了。等到发工资的时候,你发现,还了信用卡所剩无几,可是这个月我想跟朋友去旅行,又怎么办?继续刷信用卡,刷着刷着,你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无底洞,每次发下来的工资还完信用卡就所剩无几,有时甚至得向朋友或家人求救才能还上。
你是不是会想着,要是有人能够把我这一周未完成的任务全部清零,让我下周重新开始,我一定能完成每一周的任务;或者要是有人能够一次性帮我还清信用卡的钱,我一定能重新开始,不会再成为卡奴。这样的梦想是不是很美好?
先别急着找答案,
首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心态: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
权衡式思维:在稀缺的状态下,因为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权衡式思维是稀缺引发的固有结果。
稀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稀缺心态对我们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例如你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时间非常紧迫了,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全然不顾周围的事物,也不会去管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所以这时你做事的效率非常高。假如你现在很缺钱,你会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每一分钱都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没有浪费。这是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
但是稀缺也会导致我们形成“管窥”,就相当于我们通过一个管子来观察生活,我们只看到当下发生的事情,而对未来的事情,即使知道那会发生,我们也不会去关注。因为未来的事情永远无法像当下的事情那样俘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样,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例如健身,制定计划,收拾办公桌。
当下的稀缺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未来借用钱,借用时间,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但实际上,作者们做了实验,他们给需要贷款来做生意的小贩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刚开始他们确实不需要再借钱了,但是慢慢地,他们又一个一个回到了原来需要借钱的恶性循环中。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凭其影响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没钱的人人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我们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的不是充裕的资源,而是足够充裕的资源。
当人处于稀缺状态的时候,他的带宽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你设想一下,你想专心工作,可是想起银行卡里面没有钱了,工资还要一个月才发,这个月又有多个好日子,好几对朋友要结婚,得随份子钱,房租押一付三的,这个月又要交了,很多的“债务”压得你透不过气来,你还有心思去工作吗?生活中也会见到,有一些很好的培训项目,作为旁观者,我们总是会凭自己的感觉预见,那个没有一技之长的穷人,参加了这个培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他的生活从此就能改善了。正如《稀缺》作者所说,我们对待教育的方式,就好像穷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会为此付出代价一样。其实穷人不仅仅缺钱,他们还缺带宽。所以结论是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所以,总的来说,一旦你向未来借了债,你就有可能会陷入稀缺的陷阱,陷入稀缺陷阱之后,你会形成管窥之见,你的带宽就会受到影响,带宽受到影响,你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就会下降,而这个导致你更加贫穷或更加忙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视野当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忙。例如你总是觉得很忙而不去健身,可以找个私人教练,每天提醒你去健身。
保持警觉:如果有可能,就要将行为变成一次性行动的,例如强制储蓄,设定每个月发工资之后,银行自动帮我们存一定的工资。制订时间计划的时候留下一定的时间来应对突发事件。
节约利用带宽,少去做权衡,如需要节食的人,我们给她提供能够选择的食物不要太多,只要能保证她的营养充足就好,否则她会花很多的带宽在选择食物上,而不能够坚持节食。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如穷人没钱买肥料,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有钱的时候先把肥料买回家。
总之,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自己向未来借债,在有余闲的时候为未来做准备,永远要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