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作者: 鼠标土豆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0:33 被阅读30次
    Home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作词:席慕蓉
    

    我的岳父很爱唱歌,也唱的很好,他曾出过一张专辑。我最喜欢专辑里面的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当开车或是在家想听歌的时候也总会放这首,全家人都爱,包括我那三岁的儿子,他不到2岁时就已经会哼唱了。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原唱有很多,作词是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写的是她自己。

    『不能在自己家乡出生,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话,不认识蒙古文字,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席慕容如是说,虽是蒙古族人,席慕容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家乡、没有见到过草原,只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关于草原的模糊影子。幼年的时候,父亲带她到公园,在一片大草坪上,她开心的说见到了草原,父亲告诉她说:真正的草原在我们家乡乌兰察布,那里百花盛开、芳香四溢……。母亲告诉她,在故乡的草原上,有一条西拉木伦河,蜿蜒流淌、奔腾浩荡……。

    查看诗人席慕蓉的经历:生于重庆,建国后转至香港,后迁至台湾。蒙古草原与她没有交集。故乡对她的记忆可能是既深刻又模糊。因为刚开始记事,且出生外地,故乡应当是模糊且遥远的。而深刻可能是因为这是她祖辈和父家的居住的地方,童年时她的耳畔一定常常响起父亲提到的草原,母亲诉说的河。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年以后因着求学,工作,婚姻等原因我们不得不离开家乡。童年的时光常常是充满着父爱,母爱然后居住在父母之爱呵护下的环境——我们后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我们的童年不可避免的受到父亲,母亲和故乡的影响。父亲的爱常常粗犷,奔放如同草原,而母爱细腻,绵长如同河流。父母在一起称为家,那被称为故乡的地方,是我们小时家的所在。英文家庭Family这个单词也被常常说成是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但这会是全部吗?

    童年真的只是父母之爱和故乡吗?那席慕蓉在寻找什么?『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她为何而哭?

    寻根

    马克思曾经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的社会关系总有个起始,有个根。童年是那个根,故乡是滋润根生长的一片沃土。

    我们的童年生活受到故乡以及父母再包括父辈的影响,一层层的叠加。对个人而言,童年的经历如何将会反映在你以后如何对事情和人的认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众多的经验叠加渐渐就形成文化,成为国家名族的根本。

    对于诗人席慕蓉来说,如果只是追寻自己童年的成长环境,她可能去出生地重庆。可要是寻根,那就只能是那片辽阔大地,芬芳的草原。

    华人的文化中也很看重『根』,常常也『寻根』。孙美玲说:“虽然我在洛杉矶出生,但我的根在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一直是我想了解的。将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回来寻根。“

    其实外国人也一样,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Alex Haley)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Root)。作者自称他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这书一出版,就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如今成为美国学生的必读课本。

    根是什么?

    我常常在想『寻根』究竟是在寻找什么?具体点可能是父辈的教导,家乡的习俗,亲朋好友间的世交?再往上呢,只怕又会变成”保安三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什么事了。

    我想对于我们普通的人来说,更多的是寻找祖辈的遗传。是经过了多少代流传下来的,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传了多少代,甚至于模糊了流传的内容,但一想到自己现在正在承接着这个流传的时候就会产生出一种使命感。『寻根』是一种使命,像接过传到自己手中的那根接力棒一样,驱赶着我们往前,寻找这个接力之棒到底要传往哪里?

    今天因着科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融合。『寻根』的路越来越难。正如诗中所写的”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当诗人『寻根』到最近的那一刻,却因着自身的经历,与『根』无法亲密接触,倾诉。当不能再变回到以前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诗人也感慨到自己也是”高原的孩子“,也是父辈的一份子。我常常很体谅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他们被成为ABC (America Born Chinese)。我们的孩子也会经历到已经说不出父辈的语言,看不到父辈所立过的土壤,听不到那遥远的乡音。

    美国人爱使用 legacy(遗产, 遗赠物) 这个词。比如特朗普一上任就要把前总统奥巴马的政治 Legacy 给去掉。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写过一本书《The Legacy of Sovereign Joy》中文翻译成《至高喜乐的传承》。我看了很受益,里面讲到了属灵信仰前辈们对于恩典喜乐的传承(Legacy)。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有 Legacy。不光光是遗产金钱。我更喜欢把 Legacy 翻译成传承。

    一个家庭一代一代的传承就成了我们去寻找的那个『根』。『根』说白了其是祖祖辈辈所经历的传承。

    亚伯拉罕的决心

    圣经里面记载了亚伯拉罕的故事,他被称为信心之父,他的故事可谓惊心动魄,曾经因着信心要把自己的儿子献给上帝。当他住在米所波大米平原时(那时候名字还叫亚伯兰),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那时的亚伯拉罕和我们一样,对于这样的指示似乎难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命令,神讲了两次。第一次他答应了神,离开了本地,本族,不过还是带着自己的父亲和侄子一道上路。后来,神的话再次临到他,也因此将他的父亲挪去(去世),他才能够真正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去到神所要指示的地方(迦南地)去。

    我们的神难道不要我们『寻根』吗?仔细读圣经你会发现,神是要他离开那拜偶像之地,并他拜偶像的本族、父家,到神所指示之地。亚伯拉罕所处的是远离神、堕落、拜偶像的地方与环境中。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传承。

    亚伯拉罕遵着神的命离开他的本地、本族、父家。离开那个所毁坏的『根』。他也因此被称为信心之父。圣经讲说当他出迦勒底的时候,还不知道往那里去(来十一8,)只得信靠神,倚靠祂随时的带领。因着这样的信,他就得神称义,并称为一切分别出来之人的父。

    我们都有『寻根』的情节,对祖祖辈辈所经历的传承也是社会国家进步的根源。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错误的『根』,一个渐渐失去内容的『根』里面,我们是无法靠自己主动走出来的或者改正过来的。亚伯拉罕失败了,最终他走出来,皆因着荣耀的神主动向他呼召和带领。而他所做的只有信靠和顺服。神破碎了他的本地、本族、父家的传承,但是神立定了不朽坏的传承给他的家族。直到今天,我们的神不是还被称为『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吗?(出3:6,以撒和雅各分别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和孙子)。

    不破不立。追寻与归回。

    2017/01/27@00:08AM 于加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s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