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本打算留守杭州,做做兼职,一个人认真生活一把,可耐不住父母的邀请,让文人情结中的一个“孝”字打上北行之路了。
登上火车,心中还是那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时间上来算,我在沈阳呆过的时间还比在南充多一点,然而这次北上全然没有回到故乡的期待。当然,我对杭州是有一种情感的,但那异乡人的烙印始终还是拿不掉。于是就像下雨前蚂蚁的迁徙,只是几乎机械地变换着自己的位置坐标。
说来惭愧,我算是配得上“薄情寡义”四字了。在沈阳,我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忧也是最无知的一段,可现在我对它却没有一点感情。就此而言,也不知是因为当时年少无知,还是因为疏之已久,等闲变却故时心?可令人尴尬的是发现南充于我差不多也是这样,于是只好解之以“薄情寡义”。
这样一来,故乡这一概念突然缥缈了起来。沈阳不是,南充也不是,尽管我一直刻意说着“去XX,回杭州”,我却很明确杭州也不是我的故乡。但是我心中是有“故乡”这一概念的。
想到高中时做过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细节已经淡出,不过大意是讲作者作为一个生长在异国的华人,一直翘首期盼着回到故乡,故乡情结很重。后来他终于回到了祖籍所在,可是发现那里完全不同于之前长辈的描述,以及自己架构其上的想象,他一下子迷惘了,迷失了,在故乡。而后来回到居住地后,看不到了,故乡情结反而复活了。
故乡究竟是什么?至少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了。如若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就成了怪物了,而我相信我不是——至少在这一点上。(啊喂,在这句话里找逻辑错误的请移步,这不是数学证明不是哲学推理……下同)我想大多在城市长大的人如果把故乡认作一个地点,那么都会感到困惑。现代交通往来方便,人际关系淡漠,生活节奏紧凑,等等都使得传统意义的故乡变的意义不大。
虽然我仍旧给不出故乡的准确定义,不过既然已经将它从地点概念中拿出来了,我至少可以给出一些要满足我心中的故乡这一概念的要求:祥和,安宁,美丽。没有幢幢高楼,高楼会截断我的视线;没有鱼贯车流,车流会割断我的脚步;没有通明灯火,灯火会扯断我的思绪。人们友善,互相理解信任与尊重,来往与利益无关,有着简单却深沉的感情。生活自由随心,放浪形骸也不必着上火男面具。
实际上早已有人描述过故乡的模样了:
不管飘荡多少年,衣衫如何褴褛,老宅旁边榕荫下,有一块石墩让你小坐,下弈的老人数算将士兵马,还不忘告诉你,这儿有冰镇的麦茶。
没有人攻讦的过往,古井流水依然清澈,你可以洗愈炎凉江湖烙在身上的伤疤,你无需在恶意的诋毁中像奔跑的小鹿,亦不必沉溺于浮名如迷途的羔羊,你只是一个愿意关爱他人也被呵护着的人,你是春雀的同伴,流云的知己。
(简媜《青色的光》)
时不我待,不容多YY,就此打住吧。
日暮,乡关何处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