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个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作者: 冰清言心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15:45 被阅读0次

                                           2022年准备输出200篇文章,

                                             这是完成目标的22/200

                                        字数1040,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之前读的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里,都提到了这两个常见的名词。这两个词所描述的状态,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我这几天跟人沟通时,也遇到了。

    1、受害者心理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糟糕?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过得好?为什么我运气这么差?这世界上没有人真正爱我、理解我,我怎么这么可怜?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里,叫做“受害者心理”。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或存在过这种心理状态,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可怜的,时常会同情自己,甚至于对于别人不同情自己感到愤怒:我都这么可怜了,你为什么不能更多地理解我、帮助我?

    很多时候,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之所以会生气、之所以不开心、之所以过得不好,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很糟糕,比如遇到的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和不好相处的人。他们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总之,一切的不满意都来自于外在。

    2、习得性无助

    有时候,我们不仅有“受害者心理”,还会有“习得性无助”。我们的生活如此糟糕,似乎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干脆觉得:可能,自己天生就该如此,如此倒霉、穷困、痛苦、卑微……

    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进行难受的电击。刚开始,狗受到电击时,会在笼子里到处乱窜,希望能够逃离电击。但结果当然是,无论怎么想办法,关在笼子里的狗,都无法逃避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狗进行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或许,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我们努力地想过办法,就像实验中的狗,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这种困境。于是,我们开始习惯这种痛苦的存在,甚至于,当某一天,这种困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依然沉浸在这种痛苦中,无法走出。

    当“受害者心理”遇到“习得性无助”,会让人陷入极度的自卑、自怜和自甘堕落中。

    可能,我们曾经遭受过某些沉重的打击和生活的摧残,但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时间的力量,意识不到“变化”的存在,我们就很难去改变。

    某一天,当自己清醒过来,可能会想:原来,自己一直沉浸在曾经的某件小事或是人生的某个小片段里,反而错过了欣赏人生其他风景的时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成长的心态对待人生,或许,这才是我们应对生活中各种难题的正确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两个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up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