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中考又揭开了序幕。
在考试中度过的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我毕业的那所小学,很早以前就没有了。据说是学区内的孩子少了。生源不足,迫不得已,附近的几所小学,撤的撤,合的合。
原址上重建了一大片楼。
但陪伴了我五年的那所中学,还在。
我的母校,仍然是全市参加中考的考生们,趋之若鹜的热门。几十年过了,热度一直没减过。
从外观看,从大操场到教学楼,都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说有变化,大概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那种感觉:瞅着上学那会儿,很高很高的教学楼,矮了许多。很大很大的操场,小得有些可怜了。
初高中分开以后,这所中学就变成了单纯的初中。现在这所学校在当地,仍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名校。
我们那个时候,中学五年,初中高中是没做细分的。
一直想回到带给我美好时光的那里去看看,但是,过去的四十年里,竟然一次也没能成行。尽管我的工作单位与母校的直线距离只有二三公里。
去年,终于与几个同学一起,回到了学校。
在这之前,有两次路过学校门口,每次都驻足停留了一支烟的功夫。也总想找几个同学一起来这看上一眼。
但是,不是非常确定,有多少同学,跟我一样,有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这种想法。
只是独自站在学校的大门口,远远地望了一眼,曾经给了我许多快乐时光的那间教室的窗子,便草草地离开了。
尽管只是一支烟功夫的伫立,眼前这个院子里与我有关的过往都历历在目。
五年的中学生活中,从一个懵懂的只有12岁的少年,到一个17岁基本上完成了世界观构筑的青年,在这个院子里基本完成了关于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从“认识”到“认为”的全部过程。
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三观”一说。只是知道,这些后来被有些人说得头头是道的东西,大概可归结为世界观的一部分。
校园里从室内到室外,所有角角落落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像深深刻在了脑子里一样,闭上眼睛都会想得起来。
也就是在那香烟缭绕的几分钟的时间里,从校园里跳出来的第一记忆,便是那个令全校师生瞩目,当然更是改变了我一生的那面红砖墙。
四十几年前,在那面墙的显著位置,曾经贴着的那张普通的大红纸上,有教我们语文的夏老师,用他那独具特色的柳体楷书,清清楚楚地写着那年全学校考上大学所有同学的名字。
那个年代,题头不叫榜单,而叫喜报。
当然,这个院子也留下了因为调皮捣蛋,而被老师狠狠教训过的记忆。
还好,前年冬天,跟我有同样想法的几个同学,约在一起,回到了阔别了四十多年的母校。
当时,学校正在搬迁。区里为学校重新选了址。据说,规模不小。
校长有拉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新址看看的意思。
但是,人家正忙着搬家,我们真的不好意思再打扰人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