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岂能挡车

作者: Mr_稻香老农 | 来源:发表于2022-02-03 08:36 被阅读0次

我中学读书时,读到《战国策》里荆轲的故事,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的诗篇,心中竟然对不畏强暴和视死如归的荆轲壮士肃然起敬。

现在想想,我认为历史确实是忠实地还原当时的实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他手下的将帅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荡平六国时的确蹂躏着广袤无垠的土地,杀戮着负隅顽抗的敌国军队的将士,但我想他们杀戮手无寸铁的民众未必是事实。你掰着脚指头想一想也就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最后子民很少,他这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到最后不是得不偿失吗?没有臣民的天下,他坐稳江山有什么劲呢?况且,对于毫不抵抗的民众,他们有必要去虐杀吗?战场上刀光剑影,跟敌人搏斗还紧张得不得了,他们哪里有空闲时光去杀那些慌忙逃难的民众。战后打扫完战场,一心就只想躺平休息,浑身乏力的将士更不可能去大肆屠杀,他们也是人哎,又不真的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因此,燕太子丹招募壮士荆轲刺秦,历史在记录这件事时,在写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有没有可能夸大其辞地说秦王手下的将士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呢?因为只要师出有名,那荆轲刺秦的壮举才能千古流芳,彪炳史册;而秦王的将士如果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也不残杀平民百姓,那荆轲刺秦就是不得人心,说不定还遗臭万年。我想,从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还能代代薪火相传,秦王手下的将士嗜杀的情形,应该是后来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历史记载荆轲刺秦时,很喜欢甚至偏爱荆轲。因此首先写荆轲刺秦的背景,就不由地把秦王和他的将士写的一无是处,而这样写就能毫无顾忌地去写荆轲刺秦了,也就强调了荆轲刺秦的正确性。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也不过是焚书坑儒,还没有到杀人如麻的地步。孟姜女送寒衣哭倒万里长城,只不过是民间文人编造的。

殊不知燕太子丹正是利用六国不甘灭亡的统治阶层余孽的摇唇鼓舌,招募民间莽夫荆轲,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地款待他,还送很多如花似玉的美女给他,最后又逼迫他在没有接到配合默契的伙伴的情况下让他仓卒出征,荆轲刺秦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可成功的隐患。何况荆轲刺秦前就接到挟持秦王的诏令,更是给刺秦带来了不能成功的变数。即便荆轲刺秦成功了,顶多给秦国统一天下带来一些小麻烦,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依然会继续向前迈进,是阻遏不了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螳臂岂能挡车;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岂是燕太子丹和荆轲之流阻挡得了的!

相关文章

  • 螳臂岂能挡车

    我中学读书时,读到《战国策》里荆轲的故事,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的诗篇,心中竟然对不畏强...

  • 悟 禅

    诗/李圆圆 螳螂悟禅 不再举臂挡车 捕蝉时 提防身后黄雀 拜螳为师 青春点亮秋色

  • 【摄影】螳螂

    说到螳螂会马上想到成语螳臂挡车,螳臂挡车固然是自不量力,但螳臂如刀似钩,绝对是捕捉昆虫的利器,加上它灵活转动的脑袋...

  • 螳臂

    从小喜欢看书,能看到的书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没书就读报纸,报纸两面甚至夹缝都一字不落的看,实在没书看的时候就看...

  • 银河诗系(十、火🔥)

    火 银河4/15/2019 挡车的螳臂 骑士的锈矛 蚍蜉的嫩爪 被伟大的疯狂 演绎着摧毁 大秦的阿房宫 大清的圆明...

  • 阴冷

    阴冷 马延良 初春冬寒赖, 乘阴拙耍乖。 乍暖还寒怎的? 时过境迁,银装素裹不在。 孤勇螳臂难挡车,万物复苏, 仍...

  • 禾砚北说成语:螳臂当车

    螳臂当车【táng bì dāng chē】 【含义 出处】 螳:指螳螂 臂:指螳螂的前腿 当:阻挡。 成语 螳臂...

  • 螳臂当船

    你从山上来 还是海上来 螳吉诃德

  • 夜的沉默(中诗报三行同题)

    一只螳臂 阻挡不了 黎明前那道光

  • 《咏宽兄图》

    宽公舞大刀,砍花又剁草。 妄想臂挡车,轮过死翘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螳臂岂能挡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ar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