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自己不做事但是特别善于挑做事的人的错误的那些人。
听他们找出来的毛病,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但大家心里都不服,做事哪有找茬那么轻松。
这样的人,让人讨厌。那这样的人,到底会不会做事?
你要是领导,遇到有的下属是这样的人,大家都很讨厌他,你又会怎么处理?
正好,在清朝的时候,慈禧就碰到了这样两个下属,咱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一个说起来咱们都熟悉,是当过洋务派领袖的张之洞。
另一个光听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可要是说他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
为什么咱们把这俩人放在一块儿说呢,因为这俩人的处境太像了。
可后来呢,一个被发配流放,一个却位极人臣,这是咋回事呢?
咱们先说这俩人的相同点:
第一,从籍贯出身上说,两人都是河北人,都出自官宦之家,也就是说,都是官二代。
第二,从在官场的起点上说,张佩纶23岁中进士,张之洞是26岁中进士,也差不多。
这第三呢,从政治派别上说,两个人都属于“清流党”。
什么叫清流党?简单的说就是一群只挑刺不干具体事的人。
咱们都知道,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势力不断做大,这让善于搞平衡的慈禧极其担心。
除了搞平衡之外,熟悉权力运作的慈禧老太太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利用清流党,打击政治上的对手。
有了这两点原因,清流党人当时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张之洞和张佩纶,就是清流党最牛的两个代表人物。
虽然处境相同,但处世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别。
先说张佩纶,他爱挑刺,看谁不顺眼了就会参上一本。
可对于他弹劾的人,慈禧往不深究,毕竟大清朝还要靠这些人都是维持运转呢。真查的话,不是自己让自己尴尬吗?
可慈禧越是不查,张佩纶刺的挑的就越厉害。前前后后,光是三品以上的大员,他就弹劾了21个。
前面说了,当时慈禧还需要这的人,也就由他去了,可张之洞就不一样了
虽然也是清流党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总共就写了十来封奏折,而且不弹劾只说事儿。
因为事儿就在那摆着,有时处理不好真说不过去。所以张之洞的奏折,慈禧基本准奏。
由于有政治需要,所以清流气势最盛的时候,大清的军国大事、内政外交、人事升降,没有他们不议论的。
结果,别看这些人都是出身翰林院的书生,但遇到冲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他们不懂兵却特别喜欢谈军事,中外一有矛盾,他们就高喊“打仗、打仗”,说起来还头头是道。
终于,随着形势变化,慈禧不久就把政治对手理清了。放眼过去过去,朝堂上,全是她的人。
于是,老太太就把清流党都转到了实权部门。于是,慈禧的红人。张之洞当上了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而张佩纶则进入管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官至正三品。
可就在这之后,原本经历相同的两个人,命运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先说张之洞,进入实务工作后,他逐渐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有时还真得变通才能解决问题。
有了这个这个转变,加之做起实事,哪还有闲工夫议论他人,所以张之洞的官是越做越顺,最后竟成了晚清洋务派的四大领袖。
再看张佩纶,虽然职位变化了,可他的性格还是和原来一样。结果,因为中法战争领兵不利,最终被慈禧贬为平民流放到了边疆。
所以咱们看,即使是环境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