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21654/e7efc1a0ebbd4c93.jpg)
一切沟通的基础是思想、态度和语言,而语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境就是具体化的思想和态度。现实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阻碍”与“不顺畅”,大多来源于观念、思想、矛盾和现实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表现为语言沟通的“无效性”。成人间的沟通过程往往也具有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意思”,不同人、不同环境下的表述和沟通,其结果常常“大相径庭”。那么语言的魅力与技巧不仅关乎成人间的社会交往与沟通,更决定着育儿过程及效果的达成与优劣。
同频的故事:在与孩子相处和沟通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比如形容事物可爱的“萌”,模仿<我是MT>动画语言的“孙子”,熊二式口音的“东北范儿”等等,以至于妻子常常批评我“说话太娘,别带坏了孩子”,而我和儿子还是乐死不疲的用这样的语言交流着。
同频,是任何有效沟通的必要基础,大家需要在一个频道上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就像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仿佛也变成了“孩子”,其实就是一种与孩子“同频”的具体表现。
思想同频,语言同频是一种表象,深层次要求是“思想同频”,就像之前章节提到了,通过走进孩子的世界、共同记忆、细致观察,都可以迅速判断孩子的“频道”,从而保持思想和语言的同频。而“频道”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语境”、“语调”和“语气”,进入孩子的世界和频道,你自然就变成了孩子,同频的沟通才会有效,也才能引起深层次思想的共鸣。
之所以将“语言的魅力与技巧”单独罗列阐述,源于现实生活中,家庭内部尤其是长辈、晚辈之间的“无沟通”、“无效沟通”、“错频沟通”、“主观强制”等情况普遍存在,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建立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频道”,无论对当下的育儿还是长期家庭内部有效沟通,甚至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外部沟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果盘的故事:一天和宝宝在家,他突然跑去厨房还悄悄的关上了房门,鼓捣半天之后端出来一个“果盘”,各种水果和调味剂的混合,并扎满了牙签让我来品尝。我不假思索的“大吃”了起来并连声“称赞和肯定”,之后孩子开心的去写作业了,而我和妻子默默的收拾起凌乱的厨房。
适时的肯定是最好的沟通,需要肯定的“契机”,一般都是孩子主动“作为”的节点。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相互竞争中,培养孩子正确的“积极主动”大于“过程带来的麻烦与困惑”。而正确的肯定,对于持续的“沟通欲望”和“有效沟通”的建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扫除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孩子的口头禅是:“这还不容易”。一种“小轻浮”和“小骄傲”的既视感。正好赶上过年前大扫除,妻子分配任务给孩子,宝宝又是“这还不容易”的态度爽快答应。于是我搬开每一件家具,腾空每一个角落的让孩子细致打扫,才一个小时不到宝宝就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然后我轻声问孩子:“不容易吧”?孩子沉思片刻:“不容易呀”。
上面两个故事,想阐述的是“肯定”和“肯定的否定”,对于物质富足的信息时代的孩子们而言,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早熟与磨难的减少并存。指令式、强制式的灌输性“育儿”已经很难达到效果。个性、自主、思想独特让孩子的“质疑”与“逆反”与日俱增。而出于对成长的需要,必须“保持适度个性”、增强自信、乐于表达等客观要求,我们一般采取“积极肯定”来增强孩子的正向行为动力,除个别“性质”性问题外,都采取“肯定式否定”来引导和改正孩子的错误和不足。先肯定可以保持沟通的有效性,通过过程中的引导与反思,让孩子主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只有体验了“失败”的过程,才能对“失败”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重复的故事:我有两个常用的“口头禅”,一个是“浪费”、一个是“研究研究”。在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我总是重复这样的“口头禅”,买了新东西,我一般都说“我研究研究”,对于各种不节约,我都会在叙事中后缀两个字“浪费”。最初并没有主观引导的意识,但慢慢的孩子开始“模仿”,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个、“研究”那个,也看不惯和叨念起不节约的“浪费”。有时候我抽取两张抽纸,孩子都会不自觉的说:“浪费”。
重复的灌输与沟通,电视广告有一种特别“简单粗暴”的广告形式,就是一段广告重复“三遍”播出,我们熟悉的很多‘知名品牌’最初都受益于这样的宣传。传统教育方式下,在主观、强制方式下进行的“重复性”灌输往往变成“唠叨”和“逆反”,但当你长大后发觉,很多“唠叨”已经深深刻入你的“骨髓”。而对于现代育儿观念而言,在同频沟通的前提下,通过生活化和日常化的“心理暗示”式的“重复灌输”,会形成对孩子良性且潜移默化式的引导和影响。
耐心与细致,提供沟通的视角和维度,走进孩子世界,找到恰当的语境、语气和语调,共同记忆、体验、经历和陪伴形成多元的“共同语言”,肯定和肯定式否定让沟通永远顺畅与和谐,潜移默化的理念重复,构筑深层次“心理记忆”,做到这几点,我想你的语言“魅力”会自然的流露和展现。
当你变成“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变成“大人”。
正视语言的力量,让沟通亲切和谐!
育儿故事,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