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常人眼里找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想必大多数想了解抑郁症的人尝试过寻找答案,试图通过文字标签认知抑郁症患者头顶上的那片乌云,想要看看外部世界长什么样子,好比桃花源记里的渔夫不小心闯入神秘岛,体会过啧啧惊奇的生活方式,离开后还想着回来,把偶遇当成长相厮守。其实,抑郁症患者的想法跟普通人差不多,也想通过一条小船走出内部世界,看看山后面的海,海邻着的岸,岸边有什么不一样,渔夫会不会再来,等等新奇的想法。不同的是抑郁症携带者很多时候就是渔夫,驾着船,划着浆,飘荡在海面上,寻找记忆中的岸边。每一次靠岸留下个故事,告诉世外桃源里的人,告诉阔别已久的老家,也告诉自己,然后消失在茫茫大海。其实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耳边的声音,他、她、它还有ta会出于莫名其妙的缘故跳出来陪你,陪你哈哈大笑,陪你放声大哭,陪你窃窃私语,陪你厉声埋怨,想着法子放大情绪,挑逗神经,体味重口味的各式生活情绪。
可是,当抑郁症患者冷静下来会发现,心中的那个ta骗了我,把我拐跑了,徒留下个空壳游荡在人间,
背景是这样的:茫茫大海里,飘荡着条小船,没有人,渔夫不知道在哪里;茫茫天空里,飘荡着层薄雾,没有具体物,具体物不知道在哪里。
其实人在心里,人在天空下,人在船上,只是你不自知,一味的找寻结果反而迷失在结果中。你开始回炉重造,喜怒哀乐浮于表面。旁人笑跟着笑/旁人哭跟着哭/旁人措辞严厉,拿出笔记记在心头。一旦身边没有旁人,会陷入回忆的漩涡无法自拔。
冷静下来,发现世界有所不同,陷入下一轮轮回。
抑郁症,知道自己确诊为病人后答案是:

其实大多数携带抑郁症疾病的人,手握有解药,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吃下去。经过多次轮回,多次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怀疑世界,怀疑能够怀疑的周遭一切,抑郁症患者迷失了。成为森林里的迷路人之后,想必大家通常会不假思索的认为自己能够走出去,经过一圈一圈又一圈之后发现森林迷宫搬到了心里,看见的树似是而非,好像在哪里见过。抑郁症就是强装天才而无法解答简简单单的数学题,闷吃哑巴亏。经过次次轮回到怀疑到清醒,敏感的神经生生磨出茧子,对外界的点点滴滴随时放大、缩小,强化内心感受,自己欺骗自己,又不能忽略掉身体内部的回声,内外界形成强大隔阂,意识层面膨胀出强大自信,以为周遭的一切在自己掌握之中,出现偏离轨迹的事实开始修正、从头到尾的修正,开始新一轮的怀疑,清醒,模仿。
抑郁症是个心结,随着缠绕在上面的线越来越多,无法掌控的事实一遍又一遍的摆在眼前,渐渐地发现天才光环不属于精神病患,生活琐事带来的烦忧反复证实你是个普通人,没有上帝视角泯然众人矣。接着那些平时模仿到的面部表情、潜在情绪、深层含义该派上用场了,欺骗成为惯常手段。
抑郁症,心理学家眼里的答案是:

老一辈人常常提醒,别去惊醒梦游的人。由梦游衍生出各种各样离奇的故事,至今流传。
网络上有句名言: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也感动不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之所以叫不醒是因为没碰到对的人。
伪专家、神婆/神棍、巫师,等等之所以有众多人信仰,说明确实有二两重量,对某一领域了解的足够深刻,运用起来能够唬得住人。
抑郁症患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充当了半个专家、长辈、医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
顾虑、怀疑,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病好以后,往往看破人生是是非非,对自己可能不清不楚,对旁人、嘿嘿。长期的模仿,重塑,有茧子的神经,非凡的自信,能够拉开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大截距离。可惜,大部分患者无法走出内部世界,无法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最后,给自己种可能吧,潜在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