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南州投资近2400万元,为10万余名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发放可定位的安全手环,以此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消息一出,即引发强烈反响。
众所周知,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2012年11月媒体报道了毕节5名男童冻死垃圾箱的事件。2015年6月,同样是毕节,又发生了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的事件。一幕幕悲剧的轮番上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爱留守儿童应当成为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何保障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既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引领和主导作用,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包括居委会、村委会、志愿者等基层组织在内的主动参与。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笔者看来,贵州省的此次推出的“可定位安全手环”,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利用了“互联网+大数据”的模式,从往日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的“小水滴灌”,从而精准施策,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多针对性的、有效的关爱和保护。贵州毕节、黔西南州的可定位安全手环无疑为更加“精准”的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范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并不能代替一切,其发挥作用的大小,仍然取决于背后的人,能否真的实现报道中所说的无缝对接,能否真的实现对留守儿童保护的“无盲区,全覆盖”,能否让产生的效果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以及这种做法可能会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如此种种,尚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方能见分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