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子放学回家,十分委屈,眼泪哗哗的。起因是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他“戏说”了一段三国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眼见要胜出,但是老师说古典文学名著不适宜用搞笑调侃的方式去讲,最后指定了另外两位做优胜者。
他说,课间很多同学来安慰我,说其实他们都想投我的票。老师就可以控制一切吗?与众不同的就是错的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很为难。老师平时会推荐家长带孩子看《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但是我儿子兴趣不大,更喜欢《欢乐喜剧人》和《笑傲江湖》,比较欢脱,跟老师不在一个频道上。这就像有人爱吃海鲜有人爱吃烧烤,有人爱跳舞有人爱泡澡,本没有对错高下之分。
但是我们一向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很多时候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听老师的话”。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不仅学生要听,家长也要听。家长会上被点名的孩子家长如果不表现出羞愧,都感觉对不起老师的谆谆教诲。
老师的话,确实都是金玉良言。幼儿园时,老师说抬头挺胸坐坐好。一年级,老师说课堂纪律很重要。二年级,老师说字迹工整不潦草。三年级,老师说,作文一定要提高。四年级,老师说,考虑择校要趁早。听老师的话,不会吃亏。
因为所有老师的话都指向一条路:考高分,上名校,有出息。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认同的最安全、最高尚的路。
所以古典名著是必须仰视致敬的,学区房卖天价是毋庸置疑的,央视春晚是用来陶冶情操的。一个小孩子追求与众不同,除非他成绩出奇的好,否则就显得三观不正,让老师头疼。
2
最近北京房价攀上了珠穆朗玛峰,《逃离北上广》第二季正在热播,主角是北大清华中科院的高端人才。最广为流传过的段子是,既然北大清华的都买不起学区房,那还买学区房干啥?很多人不得不思索,苦打苦熬读书那么多年,即使从TOP2学府出来,知识的变现仍然无法支撑起理想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继续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奉为圭臬吗?继续迷信“知识改变命运”吗?万维钢在《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概括了教育的三种类型,这使我对于孩子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螺丝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找一份工作。强调遵守规章流程,老师总是向学生灌输规则,学生很少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他们将来会有一个容易找到工作的学历和技能,是普通的劳动者和一般中产。
“工艺品”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孩子各种文艺和体育特长,并注重独立思考、口语表达、社会交往、组织人群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他们将来会是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这样的专业技术人群,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艺术品”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让学生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的世界,他们是未来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遵守者。
很显然,我们大部分人所受的教育是第一种和第二种,而其中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城乡二元体系不同的教育资源上。比如农村孩子普遍没有机会学钢琴学画画,而城市孩子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兴趣班,享受丰富的图书、活动。
今日无奈逃离北上广的北大清华高材生,很多人本质上跟蓝翔毕业的高级技工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凭技能立足,靠本事吃饭,是提供服务的阶层。你只要往身边看看,就会发现从小老老实实听话读书的孩子,大多数都在这里。即便拥有北京天价学区房,也无法确保他们的孩子站在山顶就能一步登天。因为多年所受的教育已经封闭了他们的部分感官,固化了他们对人生的认识,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未来设想也可能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就如我们的父母最喜欢的三个字是“公务员”一样。
再往身边看看,很多小时候让老师家长头疼的异类、混不吝,误打误撞绕过了教育的板壁,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独特角度切入社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单从经济方面来看,很多乡镇小企业主的年收入是超过北上广高级白领的,而学历在专科以下。一百多万的豪车,两百多万的房子,我的土豪朋友通常是全款付清的,完全不需要借助银行杠杆。虽然他们也会追逐名校资源,追逐学区房,但是对学校教育并不盲目迷信。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顺着那条路走下去,拿一些证书文凭,获得一些知识技能,锦上添花固然好,得不到也不必心灰意冷。他们自己的道路是另一番风景,所以知道,真正的人生角逐靠的不是这些东西,老师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很大局限。
虽然这两类人对待教育所秉持的态度,都是基于自身经历得出的,但是我更愿意跟第二类朋友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第一类朋友多半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老师说孩子写字不好看,立刻找课外班练书法。看别人都在上奥数,第二天也给孩子报名。每天在家校练习本上签字留言,跟老师保持零距离沟通。他们的孩子也许很优秀,很懂事,但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会说想做老师,想做医生,想做科学家,想做卖冰激凌的。你看,他们给出的回答是“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而不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类朋友的孩子,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想成什么样的人,但他们多半不会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你想从事什么职业”,因为他们的家长本身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场人”,所以不会困囿他们的想法。
3
我的儿子擦擦眼泪,说,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想他没有表达清楚的意思是,我要堆积的书本作业遮不住我的眼, 我要纪律规则条条框框困不住我的心,我要这世界上,有我的声音,有我的印迹。我要哭的痛快,笑的开怀。
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心底的声音吗?作为普通家长,平时可能私下抱怨学校教育有哪些不合理,老师有哪些膈应人的地方,但根本上是迎合服从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用怀疑。但是,教育的一些副作用,会让孩子心里的那个声音渐渐微弱下去。
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考试第一意味着优秀。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言辞犀利,想法很多,反驳老师,擅作主张,这些都代表着危险。这样真的对吗?用制造螺丝钉和工艺品的方法处理一块宝玉,得到的不可能是艺术品。
当我的孩子说出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感到高兴。因为他在审视规则、质疑权威,他试图建立“老师的话”之外的新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觉察到了教育树立的板壁,想要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家长,我所能做的是告诉他:老师有自己的立场和评判标准,这一次对你的节目的否定,是出于他的客观判断,你应该尊重他的决定。同时,他的判断不应该影响你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确实同学们很喜欢你的节目。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想法,敢把想法变成现实,这是一个人十分可贵的特质。
你的孩子,不应该与众不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