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激动又消费了一个线上课程,老师在课程后布置了个作业: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结尾是悲剧,蔡桓公一命呜呼,扁鹊逃亡他乡。那这里到底是谁的错?是蔡桓公讳疾忌医么?如何让悲剧变成喜剧呢?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讳疾忌医这个故事。
扁鹊是蔡桓公的保健医生,有一天,扁鹊去见他的老板,他在蔡桓公的面前站了一会儿说:“老板啊,您得了大病了,只不过这个大病在您的肌肤纹理里面,但是不治的话就会加重成不治之症的。”蔡桓公就对周围的朝臣说:“我没有病,你看看现在的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彰显自己的本领。”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了自己的老板,说:“桓公啊,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会更加严重的。”但是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觐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的话将会更加严重。”但是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就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如果小病在皮肤纹理的话,喝副汤药就好了;如果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的话,用针灸可以治好;如果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但是现在病已经在骨髓里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又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于是派人寻找扁鹊,这时候的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之后也病死了。
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都知道错在蔡桓公,因为他讳疾忌医,不听专家的话。
但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蔡桓公死了,扁鹊逃亡,是个双输的局面。除了蔡桓公本人讳疾忌医外,扁鹊有没有问题呢?作为一名保健医生,扁鹊的工作是保证蔡桓公的身体健康,自己才能乐享生活。但是他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没能说服老板采取自己的建议。这是他的失职。
我们换到现代生活会是什么呢?老板正在开会,他的保健医生进来说:“老板,你有病。”你觉得当时老板是什么感受呢?心里肯定说:“你才有病。” 等保健医生出去以后,会对自己的员工说:“你看现在的医生,就喜欢没事儿说别人生病来彰显自己的水平。”这应该是人正常的反应吧。
所以,我们发现,医生是对的,但是效果不好,结果更不好,你的老板挂了,你去浪迹天涯了,丢掉了工作,四处逃亡。这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那么,扁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第一种方法。扁鹊去见老板,可以说:“桓公啊,我作为您的保健医生,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儿干。你看你每天日理万机,但还是面色红润,神采奕奕,我感觉自己这个保健医生就要失业了,您的身体真是好啊。”当扁鹊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就相当于站在事物“好”的一面了,那么对方这个时候一般只能站在事物的不好的那面了。所以,蔡桓公这时候会说:“哪里哪里,我最近还是有一点皮肤瘙痒啊之类。”那么这个时候,扁鹊就有机会给自己的老板开药了。反正治好就可以了,管他是什么病呢,这不是就是保健医生该做的事情么?
这叫做主观占位法。
第二种方法。扁鹊去见老板,可以说:“桓公啊,最近感觉怎么样啊?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啊?有没有头疼脑热或者皮肤瘙痒呢?桓公一听,诶,还真有点儿。“没事儿,没事儿,给你开点药,调理一下就好了。”这个事情也解决了,甚至扁鹊可以直接给自己的老板开些保健的药品就好,比如,“桓公啊,最近立秋了,天干物燥,容易上火,要不我给你开点保健的药品调理一下身体吧?”“好啊好啊,你真是关心我啊!”。反正都比扁鹊冲进来对自己的老板说:“老板,你有病!”“你才有病”要好很多吧。
这就是引导法。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看效果,而不是讲道理。
总结一下,扁鹊要完成自己的任务,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让蔡桓公健康,自己也安乐。为了达到此目的,不一定要讲道理,搬专业术语,而要用蔡桓公能接受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可以使用主观占位法,也可以使用引导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