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斜杠中年婚姻育儿
大英帝国和养孩子:控制与不控制的艺术

大英帝国和养孩子:控制与不控制的艺术

作者: 彼岸沙 | 来源:发表于2017-06-02 09:48 被阅读24次


    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养子”们

    1.

    大英帝国和养孩子,八竿子打也打不到,怎么扯上的关系?

    大英帝国倒是没有孩子,遍布各大洲的曾经占领过的“殖民地”,倒是可以看成它的“养子”。从完全占领统治,到殖民地纷纷独立,到大家在“英联邦”的名义下和谐相处,这其中的转变之道,包括大英帝国熟练运用的某种“不控制的艺术”,值得我们深究一下。

    大英帝国是谁? 人称“日不落帝国”,无论是率先因为工业革命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还是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的几场战争中确立霸主地位,都带来过一段如日中天发展的时期。曾经在它控制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也控制了全球1/4的人口。但进入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后,辖下的各个殖民地纷纷不干了,要闹独立。

    大英帝国一开始还是有傲气的,至少它在亚洲最大的据点印度在独立过程中两方没少搞摩擦。但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英国的众多殖民地在独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多的都是英国和当地的权力和平移交过渡了。简而言之,英国人不打了,他们怎么想的呢?

    这就是他们遵循的“统治艺术”了,和独立条件成熟的“殖民地”斗争,不仅因为战争本身是件消耗不起的事情,战争之后往往也有若干烂摊子需要收拾,得不偿失。与其如此,不如用“和平”的方式承认它的独立性,同时还可以保持情感上的纽带,为自由贸易的需要奠定基础。

    这种“松散式控制”的效果怎么样呢?至少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距离英国的众多殖民地独立已经过去了至少半个到一个世纪,但英国的影响力依然通过各种途径输送,无论是在殖民地被确立起来的议会民主制,还是英语已经成为国际性语言,或者是各种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知识,都是英国给予殖民地地区的遗产。它依然持续地影响着这些早已不承认自己从属地位的地方,别说仍然是英联邦成员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就算是已经独立了几百年的美国,领导人见到英国的皇室的那种毕恭毕敬,不仅仅是外交礼仪,而是从精神上依然有种归属感和亲近感,这种纽带,是别的国与国的关系,拍马也追赶不上的。

    2.

    当然,不能不说这种“艺术”的运用,和大英帝国的衰弱和历史进程的走向有关系。即使如此,英国这种用“不控制”的方式来使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思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与此相对的,是秉承但凡领地,寸土不让,只用流血牺牲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

    我们的孩子,初生时也是这样的一块完全蒙昧的处女地,当然我们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和希望在其中,但是抚养他们长大的过程,和上述的历史进程分享了很多相似点——他们终究有一天会有自己的发展要求和独立意识,或许我们要有一点大英帝国这样的“智慧”,让他们“独立”但依旧深深和我们心意相通,或许我们要像龙应台一样,温柔地“目送”他们远离。

    “目送”

    作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人累,心更累——不只是要把控环境,给孩子创造机会,大力投入以期待产出,同时也想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和习惯,防止他们“跑偏”。但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进入叛逆期的孩子,从不听话,要他往西他偏往东,一点都不服管。“管”孩子到头来成了我们挫败的根源,怎么办?

    不“管”显然也是不行的,但既然完全的控制不可能实现,不妨试试别的方式。

    3.

    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来深究一下,那就是:为什么要“控制”?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控制来源于不信任

    这条原因,其实是所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基础。因为一个系统从小而大发展,系统越来越复杂,怎样消灭规模大锁引起的众多不确定性,我们想出来的方法就是用确定的东西去控制它。比如,企业里,怎么增加员工时间上的确定性?打卡上下班嘛。怎么增加工作质量上的确定性?那就设计出来一套KPI绩效考核的标准呗。怎么能增强大家工作积极性上的确定性?大家去搞个团建,集体搓个饭吧。

    所以,当我们看到给孩子的各项考试标准和时间安排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给我们以“安全感”,帮助我们间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确认。我们不“信任”我们自己的孩子,需要这些确认给我们以掌控的感觉。

    本来,“条条框框”设计出来,当然有它们科学的一面,也有有效的一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只是帮助我们和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可是,对这种“确认”的重视,太容易超过它原有的意义了。


    你的孩子,有没有感觉到强加的“意义”?

    比如,学跳舞和乐器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奖杯,考级还是露脸的机会?这固然是考核成果的一个手段,但如果这成了我们激励他们的手段,他们会怎样理解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弹钢琴是为了比赛拿名次吗?画画和舞蹈是为了在人前展示甚至炫耀吗?很多“初心”,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渐渐迷失了呢?

    4.

    曾经听过一位“哈佛妈妈”怎样培养孩子的演讲,不少人是被“哈佛”吸引着来听的,最后却对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培养的大格局佩服不已。

    从她的演讲中,两点感触最深,一个是信任,一个是协助(而非控制)。

    她讲到,从怀孕起就“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天才"不是重点,“坚信”是重点。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

    因为在信任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协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什么是自我控制?可以理解为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称为自己的主人和领导者,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逐渐学习的一课。了解和联结自己的内心是第一步,而后更长的成长路上,一个孩子需要学习的是自控力——不假借外力就可以自我控制,察觉自己情绪并且自我调节,不轻易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控制而是依据自己独立的判断做决定。

    “外力”甚至“强权”的影响并不总是有效,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一位朋友向我讲了她的体会,晚上她催促7岁的女儿去睡觉,女儿嘴里答应着身体却不动,还在沙发上玩她的小电子游戏。过了一会儿,她又催促了一遍,然后忽然冒出来一个念头——同样的老生常谈,几乎天天或者每隔几天就会上演,孩子这么大了,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吗?长此以往,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不以自己是不是应该去睡觉了,而是以妈妈催促的频繁程度和是不是发火了作为该不该去睡觉的判断标准。

    只是一直重复催促,父母把本来是孩子的事情揽在了自己头上,而孩子也会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丧失这个敏感度,依赖别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而丧失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被“催促”才做?

    或许本来“听话”的孩子,一旦放在外在的因素缺席的情形下,甚至会做出更“出格”的事情,因为他没有养成自己判断事情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孩子不是机器,推一步才能动一下,我们也无法充当这个持续的推动者和掌舵人,或许我们应该早一点开始练习,不追求“控制”而去尝试“信任”和“协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纽带更紧密,对孩子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更加深远。

    对孩子来说,我们思维和选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选择的重要性是每个成人都已经意识到的——我们多年以前的决定呈现了我们今天的面貌。我们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选择,也必定会对他们的成长轨迹带来深刻地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选择了怎样对待孩子,就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英帝国和养孩子:控制与不控制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w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