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临事方知一死难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21-11-11 00:01 被阅读0次

                                        绝命诗     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

    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

    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16]  ——“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性命告急。本文文首的李记《绝命诗》大约就写于此时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此首《绝命诗》的大意为:车不离马,马不离鞍,几十年来,为人臣者的自己为了朝廷呕心沥血,丝毫不敢有所懈怠。依这几天的身体迹象看,自己的人生之路怕是要结束了。一介小命失去真没什么,何况本就到了该归去的年龄了呢,只家国朝廷目下的内忧外患,真是让我死不瞑目!现在回想一下,真为朝廷几百年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导致的缓慢发展而伤感!为这一片古国,为广阔土地上的老百姓们受尽欺凌,民不聊生而哀悼痛苦。眼看着大厦将倾,民族覆亡,而身居庙堂之高,国之重臣的自己,却独木难支,受尽屈辱,不由得老泪纵横。西下的落日静静的洒落在昔日出征的旌旗和大将坛上,国家和民族何时可以重整旗鼓,收复这风雨飘摇的万里河山!海外列强们对我国的欺凌和侵略还在继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位一定莫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一定要以振兴国家,驱除鞑虏为己任!

    可以说李鸿章是死不瞑目的,的确,其人是有满腔报国热血的,但是大清国三百年来日渐衰弱,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顿,即使自己操劳一生,车马不离,也是独木难支,现如今,外敌未灭,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御外敌,才能保得大清太平,切莫冷眼旁观。在临死之前,李鸿章仍然想着抵御外敌,真的令人感动不已。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于此可见李鸿章是一个有才学、有报复之人,只其人的人生遭遇却令人感到悲哀,或许李鸿章精神本质里的那种封建思想仍没有褪去,这也是导致李鸿章的悲剧人生的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事方知一死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bi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