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日本人的故事

作者: 家有猫咪希拉里 | 来源:发表于2016-12-08 01:56 被阅读0次

    五千多字,好多人来约这篇稿时都说它长。的确,速食阅读、速食消费的今天,谁愿意来读呢。没有那么平静的心态,纷繁信息一齐扑来,也许短平快的东西大家读来更开心。

    它与我看上去平淡日常,巷间旧闻。没有惊心动魄的大故事,也非独我所有的奇妙邂逅,只是在异乡与一位老人的人情因缘,你我都曾遇到。

    在日本呆了快8年了吧。

    刚才8年的日本回到国内。说实话,不习惯、不喜欢,经常落寞。我的落寞是有原因的。也许,日本人是一个原因。

    我曾经的公司是生产大型机械工程车重工企业。当然,我也会开大吊车。“有7个驾照,会开吊车推土机……”这句话,成了老公见人就提的口头禅。四年大学毕业,扎入到日本就职活动中,独自在到东京工作三年,随后因为13年的爱情长跑、回国、结婚。

    一直想说说日本的所闻所见,以及撬起吊车的生活。但真的要写我的”日本生活篇“后,这八年流水般的记忆使我钝涩。留学的青春时光,日本的四季美景,根深蒂固的东瀛传统,世界一流的信息科技……我不知道从哪一面切入,才能还原我的“日本观”。想来想去,既然是第一次来四页作客,便想拿出这些年来最珍惜的一段人情故事作为开篇。原文来自2011年年初的两则日记。

    1 2011年1月15日

    今天应该是在日本这一年来最大的一场雪了,因为APU的暴雪,周围的景致像极了喜马拉雅山,外面狂风呼啸,我们几个人在小屋里吃着鱼头炖火锅。收到了俊英爷爷东京寄来的礼物,心里一阵感动。

    不知不觉,认识这位日本老头也有一年载的时间了。

    当初偶然一个学校活动中,结实了这位日本老人,如每天各式来访团体一样,他是中津市一所老年大学里学中文的学生,75岁,年轻时去过中国3次,到过合肥、上海和武汉,去年又携妻北京旅游了一次。一直自学中文,报读老年大学中国语1年半时间,会意大利语,英语,是一个学识丰富,喜欢说话,又比较害羞的老头。

    一个小时的交流对于当初刚到日本的我而言,根本谈不上交谈,蹩脚的日语和蹩脚的中文强拉硬扯地相互做着最简单的介绍,因为那时还没办手机,表示礼貌,意思性地留了学校的邮箱。这算是我在日本认识的第一个日本人。

    没想到那活动之后的周末,邮箱意外收到俊川先生的邮件,用中文写的信,还有日语翻译,想用EMAIL跟我学中文,附上了他的中文作业。我给他回了信,中文,日语,再注上拼音。隔一周,接到他打到宿舍的电话,用不标准的中文读了一遍我写的信,然后说给我回了邮件。就这样一来二往,与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保持着EMAIL交流的约定。当时我的日语水平很差还不会用敬语,就这样一周一封,中文,日语加拼音,像是一个周末作业,渐渐成了我在日本的一件有趣的事,当然周末还有一个中文电话。

    虽然从认识以来,俊英先生不断邀请去他家游玩,但是因为日语能力以及实在太忙,一直没有履行。第二个学期搬出学校宿舍后,第一次收到俊英先生寄来的礼物,很多给小朋友玩的玩具,学习用品,精致的装饰品,高级毛巾,糕点,以及化妆品、香皂以及4盒洗衣粉。荷物中附有一封手写的信件,中文说想送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玩具,希望能陪伴我,糕点是中津的特产。当时特别惊喜,在日本竟然第一次在一个日本人身上读解到人情味三个字。

    作为回馈,我也将从国内带来的几盒中国茶叶包装好,给他寄了过去。没想到老人特别激动,还特地给我写信告诉说,中国茶对身体怎样好,决定每日都泡茶喝。

    之后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烦恼,社团的事也让人忙得晕头转向。经常读了俊英先生的信后想回信确没有时间,只是每次在收到他大大小小的礼物后,一定会去一个电话,表示感谢和慰问。大一一年中的寒假,春假以及周末都被他叫去中津游玩,但当时因为学校活动临近,每每推却。日语运用地多了起来,写中文和拼音的事也因为时间问题被我懒惰地省略掉了。我们俩的邮件慢慢地变成了只有日语的信件,他会告诉我家里的小狗出生了,和妻子开始在后院种上了土豆和柿子树,哪个远亲结了婚还发了新娘照片,而我会给他介绍学校的中国周(我们大学内一个中国学生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我去哪交流,以及日语学习的问题。半年下来,邮件发了不少,礼物也收了不少,俊英先生成了我在日本一个不得不提的朋友。

    6月的时候,中国周上演,我给他写信邀请他和家人来观看,他表示一定来看。当天,他自己开车带着妻子来到APU,因为那天很忙,匆匆带他到指定的预约席,没说几句话就去张罗准备了。结束后也因为处理各种事,只是和他拍了张照就告别,只是他带来了一大盒糕点说是给我和朋友们,表示演出很精彩,明年还要来。

    中国周结束我依然没有去中津,直到今年开学收到他夏天去欧洲各国旅游时给我买的礼物,比利时的巧克力,法国的蛋糕和苏格兰的铃铛。最让人觉得温馨的是随荷物寄来欧洲的照片,每张照片还有介绍,艾菲儿铁塔也好,火山也好,一张张图片和文字,让我感受到这个老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领悟。

    俊英先生的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到意外和温暖,认识他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他不仅会了解APU的放假时间问候我的假期,问候我的家人,还要知道考试时间,给我加油,让我努力。记得10月他和妻子去了趟北京,回来后给我寄了北京的酥糖和茶味饼干,还给我寄了人民日报,说是我看了一定很亲切。在日本收到一个日本人中国寄的礼物,实在是别有滋味。

    很快,他的中国语学习团又到了一年来一次APU的时候,也就是去年这个时候的这个活动我们认识的。然后我们约好在学校食堂见面,因为有课,与他吃了个午饭就分开了,没能好好聊几句,彼此都感到很遗憾。我送了2盒白茶,他也一如惯例地给我带了糕点和新年挂历,从他的书包里拿出来,再拿出漂亮的袋子。他的举动总让我觉得,他把我当一个小孩,然后他向同行的朋友介绍,这是我的中国孙女,我是她的日本爷爷,带着内向羞怯的表情,却很高兴。这次,我们拿出手帐定下了圣诞去他家过圣诞节的行程,避免再错过这个春假。我也将行程表中圣诞的其他安排除去。

    快到圣诞了,没想到一天收到他的邮件说,他最近身体不适,需要住院动手术,之后2周修养,圣诞节可能还不能下床,很遗憾我去中津的安排要延后了。看到邮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泪流满面,这位在日本认识了1年多的老人,这一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起来很不易,但要撇下感情更难。很担心他的病情,马上去了一个电话,希望可以知道医院,圣诞去看看他。老人接到电话很感动,一直说着不能过圣诞的遗憾,却说让我好好和朋友玩,等康复了再去,也不愿透露医院地址。

    新年的时候收到邮件说,手术很成功,已经出院了。之后要和妻子去趟东京旅游,问我有没有想要带的东西,可以帮我找。当时给他回邮件时,怎么也发送不了。估计邮箱满了,老人还没意识到。直到今天,收到他从东京寄来的礼物,又是一阵温暖,银座街买的糕点一盒,和东京塔的纪念品。

    想要回EMAIL,可是老人的邮箱现在还是失效状态。明天准备给他写封信寄回去,祝贺他身体恢复,祝福他新年快乐,感谢他东京的礼物。

    2010年,各种挫折,各种成长,当然也有各种感动,而这一位,带给我太多的温情与感激。我一直相信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还是人心,最重要的事物还是感情,而这一份情谊或许真的可以跨越国籍,简单的,温暖的,中国的孙女,日本的爷爷。

    俊英先生,祝一切都好。

    2 2011年3月12日

    昨天从国内过完假期回日本,下了飞机,便得知日本东北大地震了。舜川俊英先生和妻子开车去福冈机场接我,将我接到家中。TV还一直放着地震的惨烈消息,别府据说还安全,所以回日本的同学请放心,我在中津稍有震感。只是此文无关地震,关于我这次于舜川先生家做客有感。

    这算是一个神奇的机遇。

    我的人生走到如今,遇见的人和经历的事海海茫茫,我走马观花地笑看他人岁月,时而艳羡,时而庆幸,然后跌进自己的影子,曲曲折折、平平淡淡地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而我确定的是,这一段故事,赛过生活大大小小的繁琐,淹埋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教会我很多很多。这便是我与舜川俊英先生的继书信与礼物1年半载后的另一段故事,2011年的初春,我走进了这位日本老人的家。

    他带着妻子驾着车从福冈机场把我一路载到自宅,家中各种让我好奇和好感于此时此刻都变得黯然,因为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所带给我的情绪已经远远超越一个留学生第一次在日本人家做客的那种新鲜感。舜川荣基,现27岁,老爷爷的小儿子,毕业于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系。于2006年开始在哈尔滨担任日语教师。而他,却永远地活在路27岁的生命里。

    房间是个6贴榻榻米不到的和室,像极了日剧里任何男主人公的房间,满墙壁的漫画书,玩具,体育用品,电子游戏机和CD,书柜,衣柜,桌子都沾满了这位少年的气息,像他周末就会回家,或者更像他只是去附近超市购物,他一进家门这个屋子的一切都会活。床头柜的漫画书都翻着那一页,没有被收拾起来。这小小的房间记载着他从儿时到成年的种种,最新的书柜放满各种语言学习的书籍和词典。而这间房间的楼下便是少年的灵堂。

    的确,这是一个催泪的,甚至富有神奇色彩的悲惨故事。一个日本在中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未满一年,从哈尔滨到青岛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事故发生4个月后日本的老人才被通知,白发人送黑发人,于是老人立志学汉语,为的便是去儿子发生事故的现场,还原上帝夺走爱子的模样。这一刻我才明白,舜川先生为何学汉语5年了,而事故发生在2006年。他把我拉进这幢房子最大的一个和室,相当于客厅,而里面的摆设让人触动,年轻的脸庞被框在黑白相框内高高挂起,墙壁上是佛像和灵位的摆设。贴着黑龙江至山东的地图,红色的笔画出事故的路程,而另一面墙则是当年事故的所有图片,被撞的车,被撞的树,以及几张旧报纸对事故的简单描述。舜川先生故作泰然地拿出保存地完好地毕业证书,儿子事故前最后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边看边介绍儿子的专业,工作,以及和他一样喜欢棒球的种种。但也说出了自己曾经去过中国4次,希望能与律师交谈的愿望一直没有达成的遗憾,所以还在继续学习中文。我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因为这个故事而辗转,希望思量出些什么,却一片空白。我不会否认每个人都带着不一样的背景走在人群中,与我擦肩或有缘汇合于某个交点,但不曾有勇气去承认,那些看似平常无奇的人们,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到底背负着多少在艰难地自我拯救与安慰。

    我不让自己去想象两位老人奔波于中国的土地,用那几句毫不起作用的中文试图找回自己的儿子,哪怕找一个律师,找一个警察知道多一点,关于儿子的死亡。他把那些仅有的照片都黏在一本大册子里,写满注解,有些靠打听,有些靠拼凑的消息,有些却只能靠臆测,完整地记录了荣基事故的整个过程。册子的名字是黑色的大字:荣基的足迹。他耐心地给我讲解那天风很大,车被撞得很厉害,同车的3名中国人受了伤,而儿子和另一个中国人不幸死亡。这一段从头到尾全是中文,怕是他已经用中文描述了很多遍了。这对于这位老父亲是多么的残忍和煎熬。想着这个家庭这5年来的生活,对比自己的轻而易举,不禁泪下。

    房子很大,但到处是荣基的印记,走廊上挂满他排球比赛的照片和奖状,连自行车都靠在门边。女儿的家就是后面一幢,比较新比较现代的别墅,没有那么和风,但也如典型日本人的房子一样,整洁精致。吃完晚饭,我还是更想住在老爷爷的日本风老房子里。连不上网络,听着荣基曾经日日夜夜听着的秒钟滴答声,我写下了此文。在这个你曾经居住过20余的地方,我稍作停留,探望你的童年,探望你的过往,可惜无法与你有个照面,说一说中文,向你借几本漫画。而你,却一直在我所成长的祖国长眠不归。这太不像一个永远走了的人的房间,你的父母也应该始终觉得你会回来。而你也的确没有走,永远在你的27岁,永远年轻,永远让父母骄傲。

    床头的漫画书名正和此情此景,它叫“来梦来人”。

    以上

    当时的我,第一次跨出国门,第一次异国求学,认识这样一个“外国人”,得知这样一个故事,想必是非常动容的。你要说日本是什么模样,日本人是什么模样,我真的太难概括。但日本文化在每一个日本人身上都能最清晰地表现出来,无论是银座的富豪,还是农村的山民。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顾虑,每一种选择,都把这种日本人对生活、生命的态度清晰地展现。如同舜川先生的生死观,一个平凡命运里不平凡的故事。

    也许你会想知道,后来呢。

    在我得知他的故事后,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依旧相互写信,互送特产,假期也一起在美丽的九州游玩。跟着舜川一家,我们看了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我陪他去国家博物馆,他带我去广岛严岛神社……大三暑假,我邀请他来了趟中国,带他游玩了江浙一带,也将他带到我的家乡,认识我的家人。当然,那趟旅行很重要的事还有我给他当翻译去找了上海的国际律师所。

    与舜川一家的交往是我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参与我策划的每一个活动,见证我大大小小的足迹。大学毕业,他们也在我的毕业典礼上送上了两束鲜花。如今我离开九州,在东京上班。上班后才5个月,却已经飞回去两次看望他们。那是我在日本最温暖的地方。我也将我的朋友,我的家人介绍给他们认识,每次他们也都热情款待。我们成了亲人一般的友人。

    今年我在中国的婚礼,因为赶上台风。舜川夫妇被困机场3天3夜,改签4次航班,最后在我婚礼前10分钟赶到现场。当时我就泪如雨下。

    日本既恪守了最传统的历史文化,又将信息技术发展在世界尖端。这里车流量巨大却没有喇叭声,全世界最拥挤的电车却内鸦雀无声。日本人永远都在对你说感谢和对不起,入社研修练习鞠躬的30度、45度和60度就需要一天时间。日本干净到街上没有垃圾桶,方便到便利店和贩卖机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日本公司等级分明,清规戒律具体到让人抓狂。工作中的日本人都是拿命在拼,对工作的精确要求对人和机器一样。这里是全世界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东京电车却分分钟都是有人卧轨的消息……

    我在这里的八年,时而大惑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时而觉得自己已然已经顺应这里的生活超过自己的家乡,时而却又让硬生生的文化冲突感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但真正使我在这里成熟、成长起来的,就是像舜川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句句最简单最真情的互动,一件件看似细小却温暖的事情。那些故事让我的东瀛长途旅变得丰厚起来,让我对文化对生活的态度逐渐清晰起来,在大惑不解的时候,仍然具备勇气继续在这里走下去。

    我们的书信 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庆祝我第一次拿驾照 结婚五十周年纪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日本人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bj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