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教育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出过国”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出过国”

作者: 陈扑该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0:11 被阅读22次

近日有一则新闻在网上传开,杭州的孙女士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类似的暑假游学团,学校年年组织,但孙女士没让儿子参加,“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我三个月工资了。”此前寒暑假,她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但没带出过国,可今年暑假她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类似的事情,在其他城市数不胜数。在家长看来,出国游学,不仅仅是对家庭经济的肯定,也能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增长知识最主要的还能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可是出国游学呆一到两周的时间就真的能像家长所希望的那样吗?

据了解,孩子们出国游学的行程大致和跟团旅游性质一样。每天的行程被安排的满满,上午去往一个城市,下午就飞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基本比较少,也不会让他们独自和外国人聊天。一切都跟着既定的安排。试问,这样走马观花,没有停歇的奔波游学,除了了解这地方消费高不高以外,还能学习到什么?他们可以根据导航找到哈佛、耶鲁,但是却无法把哈佛真正的精神传递给孩子。

在二三线中小城市的普通家庭,几万元的价格几乎可以是一个家庭几个月的生活开支。而为了孩子的一个暑假,家长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出过一次国还不算,“其他家庭的孩子都已经飞了十几个国家了。”

当年明令禁止的补课风,现在刮到海外去了。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景象,这其中,不乏老师和学校的煽动。前段时间朋友一直在诉苦,说她侄子的学校,每次到寒暑假,都叫全班人报名出国夏令营活动,条件一般的可以申请不报,条件好的大部分都得去。迫于学校的压力,她给侄子报名了。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两位家长许多事情上资金难以周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赤裸裸的“拼刺刀”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学校获取部分收益,孩子口中的“我去过XX,你去过吗?”互相的攀比状态,让整个教育风气乌烟瘴气,家长的攀比带来的后果也许是经济上的暂时困难,然而对于孩子心灵上的影响,却是终生的,骄奢易,入俭难。从攀比衣服,到攀比父母所开的车,再到攀比出国次数,不仅是一种“消费升级”,也是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大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要摆脱这样的恶性竞争是很难的。这就和奥数或各种补习班一样,当你知道别人家孩子在学的时候,你也就必须跟进。只要教育竞争的格局不变,这样的攀比就不会结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自身的心态如果没有摆正好,给孩子也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班只有我儿子没出过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dw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