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俗家乡的民俗
零陵梳子铺乡传统民俗文化礼仪之——丧礼

零陵梳子铺乡传统民俗文化礼仪之——丧礼

作者: 蒋六元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06:32 被阅读1次
零陵梳子铺乡传统民俗文化礼仪之——丧礼

又是一年清明到,到处可见扶老携幼上山扫墓、踏青、郊游的人们,尽管“清明节”有多重含义,但在我们古郡零陵还是以祭奠先人、慎终追远为主。我的老家梳子铺乡为1995年撤区并乡后,由原排龙山乡、水市桥乡、梳子铺乡合并而成,属古“孝悌乡”范围。这里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善良,尊敬长辈、兄弟友爱,乡邻和睦、热情好客,尊师重教、讲究礼仪,民间的“婚、丧、嫁、娶”“大寿”“起屋上梁”等红白喜事都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礼仪之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民俗文化传人的逐渐凋零,这些传统礼制几近失传,这次清明节我回乡扫墓,年近期颐的老先生与我谈及此事,老人家忧心忡忡,由他口述,我加以整理,因恰逢清明时节,现将“丧礼”的一般程序介绍如下,由于“十里不同乡,八里不同俗”,各村可能略有区别,敬请各位看官求同存异,予以补充。

梳乡人非常讲究“落叶归根”,老人们在感到身体状况欠佳后都想回老家居住。如果有人在外面去世,因有门神、户神把守着大门,遗体是不能进屋的,只能在村口空地搭个简易灵堂,这样就成了“孤魂野鬼”。办丧事既不方便,也给逝者留下了遗憾。如果有人得了不治之症,在医院失去了抢救的意义,家人一般会赶在逝世之前争分夺秒的想办法将其运进祖屋。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孙都要守在床边,名曰“送终”,如果一个人儿孙满堂去世了却没人“送终”,人们会说逝者“命运凄凉”,其儿孙“忤逆不孝”。

老人“断气”后,家人立刻悲痛痛哭,当即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向邻居“报丧”,并同时焚化三斤六两纸钱,名曰“倒头纸”,这些冥钱据说是逝者到阴曹地府的盘缠和打点小鬼的开支,如果冥钱不够,逝者在黄泉路上就要一路乞讨到地府,路上将被小鬼百般欺凌,遭遇很是悲惨。因为黄泉路上非常黑暗,家人必须要在逝者头上点盏清油灯,名曰“照灵头”,清油灯油为本地产茶籽油,灯芯为本地棉线,从逝世到下葬清油灯要有专人维护,不能让它熄灭,以免逝者看不清路从“奈何桥”上失足掉进万丈深渊。逝世之时,也是“无常鬼”来索命之时,为了让逝者不要看到家人,家人要立即用纸钱给逝者遮住眼睛,以免“瞟屋角”,看不见亲人才能安心上路,否则要被“无常鬼”强行打骂、锁走。

亲邻友族在听到鞭炮“报丧”后,会立即赶到“孝家”帮忙张罗后事,首先要做的是请主持丧事的人,一般称呼为“陪客先生”(有的村称呼为礼宾先生),陪客先生由德高望重并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担任,他到场后会立即着手安排丧事,首先写出“讣闻”张贴到村里最为集中的地方,然后哪些人负责衣棺,哪些人负责斋饭,哪些人负责灵堂布置,需安排得井井有条,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向亲戚报丧,名曰“放信”,放信一般由腿脚勤快、口齿清楚的人去办,要马不停蹄似的跑完张家跑李家,直到跑遍所有的亲戚,将亲戚们接来见逝者最后一面。

入棺之前孝家要给逝者做最后一次沐浴,名曰“洗尸”,洗尸之前孝子孝孙们披麻戴孝,在陪客先生的带领下,由长子手捧酒壶做引领,全家大小一路痛哭,乐队敲锣打鼓、礼炮齐鸣的来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取水回来后即安排洗妆,穿好寿衣,穿寿衣也有讲究,六十以上为七层,六十以下、有父母在的为五层,寓意为逝世在父母之前,有忤逆不孝之意。腰带为黑色纱线编成,早逝者黑白纱线各一半,一岁一根线,一般需多加几根,取加福加寿之意。寿鞋为黑色布鞋,鞋底中央绣一个古体“寿”字。腰带上别一个黑色的布腰包,里面装着从一家大小的衣服上剪下的衣角,一人一个衣角,一般会多加几个,取多子多孙之意。

洗妆完成后,就要将遗体及时移入灵堂,移灵一般由长子背负遗体,次子打一把大黑伞遮住天,意思是已经进入到阴间了,不能见到阳间的太阳。灵堂要设在正屋的堂屋中,棺木按男左女右的位置摆放,在亲人还没到完之前先不入棺,先将一块门板用两张长凳架起来,将遗体暂时停在上面,名曰“停尸”,待亲朋好友瞻仰完成后即安排入棺。棺木事先要用黑色油漆刷好,里面垫一层干燥石灰和火灰,灰上再垫一层竹纸,竹纸上用七个铜板摆成北斗七星状,并准备好填塞空间起固定遗体位置的灰包包,一岁一个,一百岁就一百个(岁小灰包大,岁大灰包就小,不然怎么放得下啦),所有亲人来齐后,即正式入棺,遗体入棺后需不偏不倚的安放后,如逝者有几个孩子,必须得摆正,乡民说遗体向哪边偏就是心偏向哪个儿子,这是愚昧的说法,应当抛弃。接下来就是逝世的第三天举行“三朝成服”,也名“烛仪”,事先会请阴阳先生查找坟地,择好吉日,在烛仪这一天将出殡的日子予以公布,并书面邀请亲朋们前来送殡。出殡的前夕之夜相当隆重,至亲好友都要到达,席设十个大碗正餐,餐前需安排席位坐次,男性去世,由其外婆家坐首席,女性去世,由其娘家人坐首席,其余席次按姻亲、旁亲、表亲依次排定,坐好席位后,陪客先生会安排孝家披麻戴孝出来向众人行跪拜礼,感谢来宾前来吊唁及族人的帮忙,名曰“谢吊”,谢吊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环节,稍不到位,会引起宾客们的不满。谢吊完成后,即开始上菜,十个大碗,陪客先生需喊酒二十四杯,喊酒一般两人协作,一喊一答,口号为“斟酒、有;请啊、请;请明、明(明,即喝干之意);请菜、请”,如此循环二十四次,乐队会根据口号奏乐,“斟酒”奏小锁呐,“请啊”奏大锁呐,喊杯不是随便就能喊的,也得注意时机,首席拿筷举杯时不能喊,也是非常的受约束。散席之后,礼生会安排家祭,如泣如诉,历数逝者苦难及为家庭的无私付出,时间长,礼节繁琐,孝子孝孙们跪得脚都站不起来。

出殡当天事情更为繁杂,各岗位都需要有人专司其职,否则就要乱套,一路鞭炮齐鸣,奏乐不断,年轻人去世抬棺人员不歇脚,一鼓作气的抬进坟山,年长者去世,需歇脚三至四次,慢慢抬至坟场。在出殡的路程行进到一半时,长子需将逝者的照片和神主牌位送回神龛供奉,名曰“送主上龛”,礼生在送主上龛时会唱上龛词,大意为庇佑后人兴旺发达之意。其余子女需将灵柩送入坟场,并沿原路返回。抬棺人员将灵柩抬入坟场后,根据阴阳先生所择吉时杀公鸡,焚香烛纸钱,在墓穴中点燃稻草和芝麻秆,名曰“暧炕”,暧炕结束后,礼生高呼“礼成、下炕”,即时炮声大作、锣鼓齐鸣,众人合力将棺木缓缓降至墓穴,用泥土垒成一个坟堆。

下葬后前三天,家人需每天傍晚来到墓地燃烧一个稻草制作的火把,说是让逝者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下葬后第三天,全家老少会来到墓地整理墓堆,名曰“三朝垒坟”,过了此日后,孝家方可外出工作,待逝世第四十九天时,至亲们又需聚集到逝者家中焚化纸钱,名曰“满五十天”,据说这一天逝者已经到了阴曹地府,再也回不来了。至此,丧事才告一段落。

近年来,受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炒作,丧葬文化已较为混乱,本原庄严肃穆的灵堂竟然成了低俗、下流歌舞的集散地,原本体现沉痛哀悼的白底挽联换成了大红对联,这既是对逝者的大不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亵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格按照“四个全面”治国,提出“四个自信”,号召学习经典文化,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目前丧事多从简,已很少“三朝成服”,“家祭”多以追悼大会代替,“放信”已变为电话告知等。今天我从老先生处将家乡的传统丧葬文化礼仪只是稍做了一下整理,以供大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予以继承。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来源:微信公众号“梳子铺人”。    作者:左志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零陵梳子铺乡传统民俗文化礼仪之——丧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h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