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岁末,盘点过往,最忆是小时候家乡的年味。
小时候的年味,是腊月到过年的那段美好光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是辞灶,也叫“小年”,家里往往在这一天要熬制糖稀,就是将黄萝卜切碎后,在锅里反复熬制成的一种深黄色糖浆,用来作为蘸料,也可作为制作麻花或其他食品的甜料。在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可是我们小时候的稀罕之物,有了糖稀,年就有了浓浓的甜味。小年是过年这场“大戏彩排”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算是真正进入了过年模式,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逐渐拉开了过年这场大戏的帷幕。
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刷家、清洗,搓麻花、压粉条。所有的家什都要清理一番。所有的活儿我都乐意参与其中,并从中体验着那种快乐和忙碌。
记忆最深的是刷完家以后,一定要亲自将家里正墙上挂着的相框清理干净,背景的彩纸更换一新,将里面各种大小尺寸不同的相片根据自己的审美设计后重新布置,当所有工作完成后,看到家人赞叹的目光时,心里充溢着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家乡人乐于互助,特别是近年关时,谁家忙,只要招呼一声,绝不推辞。张家忙完去李家,整整一个腊月,乡里家家户户都是热络的忙碌场景,似乎每个人都成了互帮互助的典范。人情味很浓,渲染的年味也很浓。
小时候的年味,是家家户户雪白墙壁上挂着的年画。‘’连年有余‘’‘吉庆有余’’, 一个大胖娃娃抱着条大鱼,预示年年生活富裕。‘‘五谷丰登’’,农民们晒着一年内地里的收成,高兴的合不拢嘴。还有古装剧年画,什么‘’穆桂英挂帅‘’、‘‘三英战吕布’’、‘’群英会‘’、‘’杨家将‘’等。在那个大搞生产的年代,还有年画‘‘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记得我家那年的年画‘‘不靠天’’,画的内容是反映大寨人民广挖梯田,轰轰烈烈大搞水利和农业建设的场景。我的兴趣是在年前到公社的供销社,在挂满各色的年画里,按照编号精挑细选自己喜欢又能烘托过年气氛的几张年画,交了钱,打包好,心满意足地回家来。然后在新年第一天,与小伙伴们结伴挨家挨户去欣赏他们各家这一年挂着的各种年画,琢磨各种画的内容。发酵的年味就在年画里溢满了各家的屋子。









小时候的年味,是年根前母亲精心伺候十多天,用酸菜缸生出来白白胖胖喜人的豆芽。那时,凉拌豆芽粉条菜可是我们家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
小时候的年味,是过年时的那种红红火火的气氛,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点旺火、接财神、燃烟花、穿新衣、拜大年。那时候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在写春联的过程和场景中营造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至今记忆犹新。不象现在‘‘快餐式’’的生活,丢失了传统,也使过年的气氛变得索然无味。记得村里有个专门书写春联的高手,颇有威望,每临过年时节,家里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要写的红纸一卷卷、一叠叠堆得满屋皆是,他几天忙得不亦乐乎,拿上春联的人都喜笑颜开,心甚满意,自不言谢,他也欣然自乐。这成了他每年这个时候约定俗成的任务,渐成惯例。我家的春联都是自己书写,因为在村人的印象中,我家是书香门弟,自觉不能跌份儿。早先是由我二哥来写,我和三哥在旁边帮忙研墨拆纸,纸墨笔研早已备齐,炕桌一摆。大张的红纸拆开来,墨已经研好,浓度方可,要写的对联红纸对折,正好折出七个均匀分布的方格子(我们通常写七字对联)。红纸平铺开来,词句早已心中有数(后来买了《春联大全》),全神贯注,毛笔一挥,一副对联很快一蹴而就 ,一气哈成。这种场景象在举行一场仪式,严谨而又庄重。 后来换成了我三哥写,我在旁边帮忙, 再后来我亲自上阵。逐渐也有左邻右舍的人把拆好的红纸拿过来求写,我们也欣然接受,权当是一种自我的展现吧。


除夕一早,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就远远近近地响起来了,年味逐渐变浓,打早吃过饭,全家人就忙上了,母亲早已将浆糊熬好,开始与父亲一起准备一天的食材,孩子们贴春联的、擦玻璃裱窗户的、贴窗花的分工有序、各司其职。家门上、窗户上、牛羊圈上,只要有门有窗的地方都要拆除旧的对联贴上红红的新对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窗户必须里里外外擦洗得干干净净,窗框上全部裱上红纸,裱得严严实实,然后贴上窗花,窗花分贴在玻璃格子里,一定要对称,那时的窗花是五颜六色的,不象现在单一的红色。 全部工作完成后,这时候你会发现家里、院子里焕然一新、红红火火,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吃过午饭,将尘封已久的木制灯笼也要拿出来清理干净,用红纸裱糊一番。也在四周玻璃上贴了窗花,将里面的煤油灯加了油,换了灯芯,只待天黑,便将其点着,挂于门口的屋檐下。晚饭刚过,村里的鞭炮声开始密了起来,此起彼伏,二踢脚炸响的节奏声逐渐将过年的气氛轰出了新的高度。往往这时候,我的心情就开始躁动,再也按捺不住,急不可耐地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鞭炮,让此时的兴奋情绪与鞭炮声一起释放。‘’爆竹声声辞旧岁‘’,一轮热闹过后,村里归于平静。这时候,结一众玩伴,或装半兜拆开来的零星鞭炮、滋花炮、摔炮,与同伴们一起嬉戏追逐,乘同伴不注意时,将摔炮扔过去在他身边炸响,用各种恶作剧来展示自已的顽皮与快乐。或在华灯初上时,约三五伙伴,走街串户,观赏家家户户门口摇曳着各有特色的红灯笼,窗户上映出的各色的窗花剪纸,每个窗户里都发生着各种不同的新年故事情节,村里的年夜又是另一番景象。
除夕后夜一点多,父亲早早起了床。用柴火在院中央垒了很大一个旺火,然后开始在院子周围来回转悠,夜观天象,听风判景。具父亲说,在这个时辰,哪个方向天黑夜静,哪个方向当年必有好年景。但我们一直也没有验证过,所以无从考证。在院子里来来回回好几趟,父亲认为点旺火接财神的时辰已到,便来喊全家人。这时候我们都急急起了床,所有的鞭炮都已准备妥当,供财神的的桌子也已摆在旺火旁,旺火点起来了,照的整个院子通红,我们先放一挂鞭炮,在噼里啪啦声中整个仪式拉开了帷幕,这时候我们弟兄三个和父亲开始争先恐后轮着燃放二踢脚,那时候我们都是用手拿着燃放的。一声声不间断地、清脆响亮的爆竹声在空中和地面炸响。家家户户的旺火也远远近近地着起来了,爆竹声也开始越来越密,各种类型的爆竹同时粉墨登场,彩珠筒五颜六色的彩珠一颗颗升向天空,穿天猴带着吼声飞向四面八方,伴随着雷光炮的一声声巨响,整个天空沸腾了,大地开始颤栗。至此,新年的气氛被点燃到了高潮。
新年第一天,我们早早起了床,穿着母亲手工做的新鞋、新衣服,心里美滋滋的。家乡的风俗,新年早饭是一定要吃饺子的,也必定要在饺子里包一个蹦子,谁能吃出蹦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谁就更有福气。不知为何,我费了好大劲,总是吃不出。后来,可能是母亲为了满足我的心愿吧,在饺子里总是多包几个蹦子。
过新年,孩子们聚一块,最爱显摆自己的新衣服,我也不例外。看着各家小伙伴们展示的新衣服,我总是很自信,因为我自己觉得,母亲手工做得新鞋新衣服样式一定是其中最好的,因此,有时候会在心底悄悄升腾起一种自豪感。
这一天,我常常约了邻家的同伴,一起挨家挨户去拜新年,不管平时再抠门儿的大娘大婶、大爷大叔,在这一天都表现得很大方,很热情,他们总是在我们进门的第一时间,揭开家里存着年货的柜子,捧出一把把糖果,笑呵呵地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村中的一位光棍汉,家里很拮据,也很寒酸,居然给我小鞭炮,虽然数量不多,可那是我最好的新年礼物。一轮年拜下来,我和同伴所有的衣兜都装得鼓鼓囊囊,收获颇丰,几天都吃用不完。
家乡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老百姓讲,这一天要是赶上下大雪,那是最好的年景。正所谓正月十五雪打灯,瑞雪兆丰年,家家户户屋外的红灯笼弥漫在雪中,那是另一番别有诗意的景象。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也要点旺火,放烟花,不过鞭炮声的密度确也疏了好多。当夜逐渐归于沉寂时,年味开始淡去,过年这场大戏才正式拉下帷幕。
小时候的年味,是从小年开始,由远及近,由疏变密的鞭炮声。
小时候的年味是一种程序,从腊月开始,小年、除夕再到元宵节,是筹办、彩排到高潮直至谢幕的一场大型仪式。
小时候的年味,是一坛陈年的酒,历久弥香。
小时候的年味,是根植于心的一种怀旧。是相隔多年时光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是对美好年华的一种怀恋,是一道小时候走过的最美风景。
小时候的年味是一段留不住的过往,是一段抹不去的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