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二十一课 ‖怎样写出诗的气势韵味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二十一课 ‖怎样写出诗的气势韵味

作者: 舞蝶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23:45 被阅读0次

    主讲/ 边义老师

    辽阳边义

    怎样写出诗的气势韵味

    通常我们读到一首好诗都会说:这首诗很好,有风骨,有情趣,格调高雅……,但何谓诗的风骨与格调呢?所谓诗的风骨就是诗人的风骨与作品的格调。其实诗的风骨与格调具体反应在诗的"气""势""韵""味"四种可感而不可触的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层面上。

    风,即风怀之意,格,即是骨格文辞。他有俊爽朗健者,有忧柔淡雅者,并非专指一格也。他有优卑之分,高下之分……因人因材而异。

    我们来看看<落花诗>大宋和小宋的两联:

    大宋的:"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倒地香。"

    小宋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大宋北宋人,名宋庠,小宋名宋祁,上面诗句是他们兄弟还是布衣时所作。

    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落花写活了,写全了,既写了花之将落,也写了已落成泥,落之过程。风骨显露,格调高雅,活灵活现,用事有来处,且精确非常。咏落花而不言落,亦不言花,只将美女喩之,高手也。(说明:汉皋佩冷:汉郑交甫,出游于江汉之湄,逢二女,见面悦之,交甫不知其为神人也。对其仆说:"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玉佩交与甫,交甫悦而受佩,怀揣于当心中,趋去数十步,视玉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而不见,白居易诗云: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

    金谷楼句指西晋绿珠堕楼报石崇的故事。杜牧诗云:落花尤似堕楼人。半面妆,写南史梁元帝妃子徐氏无容质,不见礼。以元帝少一目,(独眼龙)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回风舞,出自李贺诗:花台将暮春辞去,落花犹作回风舞。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首联以登楼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波澜壮阔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已老病无依,末联北望秦陇乃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忧患相联系,把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意境雄大浑厚,情调悲壮,风骨格调尽露也。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表露了急于求荐的迫切心情,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頴,艺术上颇具特色,格调高雅。

    又再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上半首言将士们英勇卫国,视死如归,下半首用"可怜"二字宕开,揭示作诗旨意,明显对统治者长期征战不息,不惜民命的控诉。表达了对死亡之将士及其妻子的同情。其意境高雅,且又蒙茏曲折,妙到好处,令人读来韵味无穷。上面这些是大概之论述。下面我们来谈谈"气势韵味"。

    先说"气"。所谓"气"指诗之气格风骨。她有高雅雄浑之分,有清有浊之别,有短有长,有扬有抑,有蓄有发之势。只能用心去体会,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关乎诗的立意高远,雄浑低卑之旨。诗之气势如何靠作者的修为及内涵来决定。非徒为壮语也。

    李太白,妙于神行,信手拈来,韵高而气清,意境开阔,气若呑云。

    如他的<荆门送别>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描写长江闯出三峡流入平原地带的壮阔形胜,和奇丽优美的景色风光,反映诗人的宽阔胸怀,气势磅礴。

    又如<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借用明月秋风捣衣声来传达玉关情,抒发了征人妻子对开边夫婿的无限思念,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夫妻家人团聚的愿望早日实现。情深意切,格调高雅。

    再如<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畅快淋漓,令人心旷神怡。

    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瀟瀟雨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虜肉,笑谈喝饮匈奴血,……

    何等的气势磅礴,壮志凌云,裂石断金。

    又如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何等的英雄气慨,高昂的激情奔涌,一往无前,排除万难的战斗豪情。跃然纸上,这就是"气"。下面来谈谈"势"。如上所叙,格调欲高则必须善于蓄气,欲蓄气则词意物境不能说尽,弯弓射的引而不发,就是气势。

    所谓"势",指诗势,气势氛围也。说穿了就是一种能量。物理学中说的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同样一块石头,放在平地上其势能为零。将它放在高高的危崖上,它便蓄有待发的千钧之势。

    写诗也是一样,选词用字也是在造势。用得好,它有万钧之势,用得不好便没有势。或失势之举也。

    如滕元发的<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天光直与水相连。一个"直"字便为力道处。如若改为天光自与水相连。虽也通。但到底没有"直"来得有势。大家不妨仔细品味一下,是不是这样。

    诗势即是神理,神理即是诗势,是使人读后给人一种势所必然的趋势。比如说某人想以死明志,这样写就可以了:那怕楼高三百尺,一跃清白在人间。多余的话就不必说了,势所必然也。

    如毛主席的<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其势喷涌而出也。

    鲁迅先生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字字着力"肥"字"发"字更着力。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吹又生"字字着力。"又"字更有势。

    诗有一字着力者,一句着力者,一联着力者,句句着力者,不胜枚举。

    上面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呑吴。"句句着力。

    下面再来谈谈"韵"。韵指韵味,情调,不是指韵脚叶韵的韵。二者是有区别的。

    说一首诗有韵味,是说其神韵绵绵,铁骨铮铮,庸中姣姣者。若能做到有意如无,隐然不见,造无为有,化有为无,非神力不能够。

    如柳宗元的<渔翁>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晴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又如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借古喩今,对当朝权贵极端蔑视,前三联讽剌,末一联揭示创作之意旨__浮云蔽日是不会长久的..情韵悠然不尽,耐人品味。

    如杜甫诗<闻官军收获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写诗人听说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得到平息,河南河北皆平定,惊喜欲狂,顿时写下了这一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前半首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半首写还乡有日,八句一气奔驰,如山洪飞流直下。前人评之为"神来之笔",是诗人平生第一快诗也。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照应自然,极为传神。诗人当时的狂喜情状,跃然纸上,历历如绘也。读来令人同喜有加,心情舒畅,爱不撒手,韵味无穷,口齿留香。真乃千古第一快诗也。

    如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此诗读来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溢溢,神彩飞扬。韵味无穷。

    如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当磨洗认前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读来都是韵味无穷,余音缭绕,这就是"韵"。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味"。味即诗味,其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之分,浓淡之别。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点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望断九廻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本诗写作者与刘禹锡,韩泰,韩华,陈諌五人参加"永真革新"变法而同遭贬谪外地做司马的思念之情,读后使人留下酸甜苦辣的浓厚韵味,真是五味俱全也。

    白居易的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于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此诗之味亦是五味俱全。

    还有韩愈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蔽政,敢将衰杇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兰关马不前。

    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障江边。

    也是五味俱。

    袁枚之妹嫁韩氏,生一子年方十四拨入县学,未一年暴夭。目将瞑时忽坐起问阿母:"唐诗举头望明月,下句若何?"母答"低头思故乡。"儿答曰:"果然"。遂点头而扑。袁妹哭之曰:"伤心直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悲痛之情难于言表。这就是诗味。

    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苏东坡亦常举此言以为名言。我们说诗味,要学会在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过久不忘。此言是也。此谓"余味尽在不言中"。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写少妇闺怨,但全诗无一个愁字怨字,起句还说不知愁,更浓妆登楼观赏春景。第三句豁然开朗,以忽见二字转出正言,袅袅春柳触动情怀,结句不说丈夫忘情久别不归,却反责自已"悔教夫婿觅封候"。怨恨之意尽在言外。这种写法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摛故纵,耐人寻味。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为何不寐,为何发愁,愁又是什么愁,是离愁,是乡愁,还是穷愁,诗中只字未提,诗外之味,诗外之情,只有通过落月,啼乌,江枫,渔火,满天霜,夜半钟声来传递,让读者自已去寻觅体会。(原来是诗人的不弟之愁。)

    再如上面提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诗外之意是何等的深长,可以用此二句为题写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好文章阿。

    再如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壮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委婉曲折地把向张水部呈诗的原因说得明白无余。又不露痕迹,真是余意尽在不言中也。还有二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诗:"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诗人张藉向想拉自已入伙的李师道婉言谢绝的诗,名叫<节妇吟>。可是诗没一个"不"字,更没有"不肯","不愿"之词。但不入伙之态度那是再明白不过了。

    下面再来给大家讲二个故事:

    元好问先生有一位美貌多才的妹妹,年青张相爷想与结成莲理,就问元好问。好问回答他,此事要由我妹妹自已作主,她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待我去与舍妹说说看。

    过了一些时日,张相爷到好问家探信,刚进门便见好问在亲自补天花板,见面寒喧以后,张就问好问最近有什么新作。好问就随口答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意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樑。

    张相爷听后黙然无语,匆匆借故离去。诗中没有一言半语说妹妹不同意。但又把不同意之态度表示得明白无误,且坚决没有回旋余地。余意尽在不言中也。

    另一个故事是说从前有一个地主,为自已的13岁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媳妇年龄有十八九岁了,人高马大。心里总想抱孙子(忘了儿子才13岁)。有一天早上在扫院子,把扫来的垃圾倒月月红花作肥料,此时正好媳妇担水进来,他便口中念道:门前一株月月红,朝朝扫堆说一雍,(说:方言,意指扫的垃圾)再过三年无籽结,你莫把坏我门风。

    媳妇听到后,知道家公的意思,道明了原委,地主一听才慌然大悮,自已的儿子还那么小。这就是言外意味外味也。

    2019-07-30  舞蝶制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二十一课 ‖怎样写出诗的气势韵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la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