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但也不巴结讨好人,富有也不自傲于人,如果能做到这样,您觉得怎样?孔子回答说:还可以吧,不过不如虽然身处贫贱却依然充实而快乐,虽然家财万贯却热爱学习礼法。
子贡提出了一个道德标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进而提出更高的标准“贫而乐,富而好礼”。
出生于贫寒之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样的人到处可见。但如果能够突破环境,跟随师长学习,追求真理、求知问学,内心能够感到充实快乐。这样的人,才更值得敬重。
孔子的根本出发点,依然是通过礼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在礼的约束范围里,不管一个人目前的实际处境如何,贫也好富也罢,都要根据自己的本心和能力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要善待别人。
穷的人要有自己的坚持,不损尊严、不伤体面;富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要多去做对别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富人值得尊重的并不是财富,而是“礼”。
无论在哪种物质条件下,都要保持精神上的追求,贫不妄自菲薄,富不狂妄自大。金钱是流动的,个人拥有的只是暂时的使用权。正常看待就好。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诗经》上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么一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我现在可以和你深入地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就能拓展思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君子自我修炼,要像加工象牙玉器那么精益求精。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焦虑,应该担心自己对别人不能理解。
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而且以后还会反复出现。我想这绝非偶然,它其实恰恰反映了孔子的处境和焦虑。如果想要立志做“君子”就必须有心理准备。遇到不被人知,不被人理解,不受重用,甚至你付出了还得不到回报,别为这件事着急担忧。
中国历史反反复复经过战乱、饥荒、动荡,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严守道德底线。这些靠的不是外部约束,而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修炼。君子要经得起“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在学而篇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模板,当今具有此品行的人令人敬佩。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极速发展的时代,目的和结果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过程和手段被淡化。君子之道显得木纳不灵活。如果说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原则,宁愿选择做个守原则,有底线,人人与之相交放心的人。君子之道,可以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