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对这本书留下印象,是我所熟悉知名设计师大宝,他在回家的动车上分享一张自己所看书籍图片,名字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当时觉得很奇怪,我觉得他一直都包容性很高、亲善、理性,任何在别人看来很困扰的问题他都有应对方案;没想到,这么优秀的人,也需要看心理学方面书籍来探索自己。
再一次看到这本书,也是在朋友圈里,一位一年没见的同事姐姐分享了她最近的读书信息,联想到她所处环境跟状态,我表示很理解; 直到最近我刚从中度抑郁症中挣脱,从无数次想轻生的念头里逃离,最终依靠科学的方法重新找回自己生活节奏时,我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本书,鬼使神差的放入书架,在休息的间隙开始阅读。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阅读了这本书,因为我不太习惯看这类书籍,所以有很多字眼、内容都需要反复理解,最终完成阅读。
我只能浅浅谈文中对我有感悟的三个点,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我有所对照,所以让我内省自己:
蛤蟆先生因为长期抑郁,它的小伙伴建议它去看心理医生苍鹭,刚开始去它被苍鹭拒绝了,因为它处于好好先生状态,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作为好好先生的自己;
明明难过的要命,当别人问起来时,都会说亲爱的,我很好,这种状态很难让你把真正的自我去释放出来。
苍鹭知道蛤蟆先生这种状态,它是怎么做的呢,苍鹭带着蛤蟆先生去溯源,它帮助回忆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蛤蟆先生的家族有庞大的庄园,有自己的啤酒加工厂,爷爷创立了啤酒厂,父亲接任之后做强做大,所以到蛤蟆这里时,要求就会更高,希望它能接任,严厉的父亲从小就对蛤蟆各种特血政策,从没对蛤蟆表示过任何认可跟温情,母亲也因为父权不敢在人前对孩子表达作为母亲的温柔。
作为一名母亲,我设身处地设想了小蛤蟆童年的状态,孤独、不被认可、父亲的冷漠严格、母亲的怯懦,甚至于来自父亲言语的PUA,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可想而知小蛤蟆会怎么样。
小蛤蟆过于弱小,又不能脱离强大父母的照顾,它只能忽略自我,去讨好赖以生存的人,或者是无法学会与人交流。 这种童年经历决定了它以后待人接物的模式,所以小蛤蟆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很难突破。
第二、你好、我不好与你不好、我不的心理模式
苍鹭在探究完蛤蟆的童年后,教他一种游戏模式,就是他目前正在玩的“可怜弱小的我”;
因为他一直处于童年的儿童自我状态中,所以儿童如果很愤怒,但面对的是强大的父母亲,只能转化为压力自己、委屈并通过惩罚自己,来达到情绪的纾解。
处于你好、我不好状态的蛤蟆先生,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情绪诉求,对待自己、对待朋友,都采用了“可怜弱小的我”的状态,长期就会特别压抑。
而处于“你不好,我好”心理状态的老獾,其实长期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他们动不动就指责别人,焦虑得随时都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摆出一副为你好的姿态,更加不可能会抑郁;
因为愤怒会有效抵制抑郁,愤怒的人从来不会感觉内疚,他们总是怪罪别人,把自己内在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这就就能把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所以她们永远处于你不好,我好的心理模式。
第三、你好,我也好的心理模式
当蛤蟆完成了对父权的反抗之后,实现了事情都由自己做决定,他选择了你好、我也好的心理模式,从而成全了自己,饶恕了自己,也完成了自我蜕变。
与其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在看的过程中,完成对自己审视,从而能实现自己对人生的掌控。
最后说个真实经验,当时我处于抑郁症期间,拯救我的就是依靠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一点点掌控自己的时间跟精力,当我能完全掌控自己,不会以讨好别人、实现别人的想法为主时,我也回归了正常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