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壹********
记得小编那个年代,八岁始读书,语文和数学。十岁可算数,三七二十一。十二学美术,蜡笔飞满纸。十四读初中,方知有外语。十五学电脑,开机和关机。
而今,新青年,八岁玩电脑,网游和聊天。十岁培训班,特长和英语。十二学乐器,宫商角徵羽。十四读初中,已超我辈勇。
自己那个十五的年代已成历史,与新青年相比,内心很彷徨。看着三十就在前面招手,有一百个胆怯,想想自己的脑袋,倍感对不起这个年龄。
没有抚琴对月高歌一曲的功力,看着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大街小巷,恨不得成为下一个武亦姝,当背起诗词时,词句没记着几个,大觉忽忽地睡起。
睡大觉只是浪费光阴,上不了诗词大会,发现了脑袋与年龄的沟壑,惟一的方法就是奋起读书追赶。
向孔子学习,吾也要三十而立,去举杯邀明月共唱一曲。
********贰********
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爸爸—--苏洵,号老泉。
别家孩童自5岁开始学习,他大约17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19岁的时候,仍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他两个哥哥高中进士,但是苏洵还是游荡四方,不用功读书。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应之女,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文化修养。她对苏洵的所作所为,非常忧心,常常为此闷闷不乐,担心她的夫君会从此断送了前程。
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终于幡然悔悟,终日端坐,奋发力学,不再出游。
在二十九岁时再度赴京考进士,尽管他为人聪慧,辩智过人,但因其所学与科举考试要求的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不合,结果还是没有考上。
三十七岁时,宋仁宗举办特考,他再度赴试,还是没有考上。就在此时,他在异乡接到父 亲苏序的死讯,急急赶回家中奔丧,心中非常难过。
经此刺激,由此领悟到,人不应该为了考试而读书,故 此绝意功名,不再走此科举之路,开始为读书而读书了。毅然烧掉过去为考试而做的几百篇文章,重新阅读古书。
忽然发现不为考试而读书,书中的精华反而 尽赴眼底,真正尝到了读书的乐趣了。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养精蓄锐,不写一文。五年之后,方才动笔将心中的所积所感一吐为快。
他亲自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赴试,一举成功,双双及第。苏洵与苏轼、苏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三曹”以后的“三苏”,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名扬千古。
脑袋配不上年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明知配不上,却无动于衷,只要立志勤奋刻苦学习,脑袋终会越过年龄应有的思想。
十五志于学,而有成;二十七志于学,而有成。发现不足,志于学,都可有成。
********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北宋时期,有一农户,儿子叫方仲永,从未读过书,5岁的时候,突然索求笔墨纸砚,大笔一挥作一首诗,诗的主旨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宗族为宗旨,其父让秀才点评。此后,只要出题都可以作出有水平的诗。全乡人觉得小孩能力可嘉,经常给予父母礼遇或一些钱财。此农户再不务农了,经常带着孩子邻里乡亲显摆作诗,却从不教他读书学习。
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水平跟以前相距甚远,到二十岁的时候,才能就消失,成普通人了,再作不出有韵味的诗歌。
可见,一个先天多么聪颖的孩子,纵使超越同龄人很多,在需要受教育的时候却从没有正式的教诲,最后都沦落成一个普通人。更何况本来天资就不联络,还不注重后天教育,那岂不是要成为傻子了。
****************
窦巩唐代《赠王氏小儿》
竹林会里偏怜小,
淮水清时最觉贤。
莫倚儿童轻岁月,
丈人曾共尔同年。
只要立志不滑坡,脑袋迟早要与年龄相匹配,甚至超越年龄所应有的思想。普通人可以拥有学问,充实脑袋,著书立说。然而,根本不作为,天才少年也会被时间埋没,回到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