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原标题:《男子因救人被毁容,漂亮女孩甘心陪他流浪。》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7545/93b6ed8778f3fb75.jpg)
2006年,在西安打工的陕西男子殷建行在一场火灾中勇救13人被烧伤,后靠献唱为生。妻子汪海利被他的歌声打动,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他,他教她唱歌,她教他做十字绣,二人凭借着这两门手艺,从此相依为命,流浪天涯。许多地方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令人感动的是,自身尚需帮助的殷建行,还拿出一部分钱做慈善反哺社会。2015年10月,他被评为陕西省道德模范。据《重庆商报》报道,殷建行捐款大约有30万元。
评论:我是在凤凰新闻的【暖新闻】版块得知这条消息的。此条新闻一出,新闻中的男女主人公得到了社会各界网友的一致称赞与祝福。抛开两位主人公互相扶持、热心公益的善举暂且不表,今天,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发布这则新闻的媒体——凤凰网。凤凰网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要做一个“有风骨、真性情、敢担当、有温度”的媒体。于是在今年4月,《暖新闻》版块诞生了。《暖新闻》是凤凰网今年4月创立的一档以“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为宗旨的新闻专题栏目。每天寻找温暖中国的正能量新闻,固定在凤凰网首页要闻位置进行推荐,推出两个月访问人数就已突破一亿人次,至目前为止不到一年的时间,点击量已超越20亿人次,累计推出200多期,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传播了正能量,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与支持者之一。
凤凰网CEO对于《暖新闻》栏目的成型过程,是这么描述的——“(《暖新闻》)起源于我在美国的一次出差那天看《纽约时报》,这样西方的报纸,我居然在非常显著的版面看到两篇文章,一个是讲老太太,她是残疾人,社区的公益怎么帮助她,减弱她的身体疾病,克服了这个困难。还有一个是讲一个长者失业了,也是社区通过救助让他找到新的工作,自强不息,又开始新的生活,一个失业人的故事。
坦率说在这么显著的位置登这样的新闻,我觉得在中国的很多网络媒体是不大可能的,如果西方都做得到的话,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中国网络媒体为什么做不到?这给我非常大的触动。所以我回来就硬性做了一个规定,每天凤凰网首页显著的位置出一个固定的栏目叫做“暖新闻”,让我们感知这些小人物,他们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温暖、帮助别人。当时做这个的时候,我其实抱着一个决心,肯定流量很差,这个位置将是非常浪费,但是我觉得这是正确的事情,我们做下去,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但是出乎我们的意外,这条新闻每天几百万的点击,到今年不到一年,已经有将近20亿的点击量,而且居然这条新闻我们还收获了广告的背书,广告冠名赞助,很欣慰,某种意义上就是善有善报,莫因善小而不为。”
刘爽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为《暖新闻》的受益者与支持者,我也相当认同他刚才那两段话的观点。当我第一次看到《暖新闻》,就被新闻所打动,不是因为新闻内容有多么猎奇的噱头,而是新闻本身所传达出的那种正能量。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知觉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麻木、麻木着,渐渐对其他人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仿佛他们的喜事与不幸,都与自己毫无关系。在这种现实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质。钱权至上、断章取义甚至曲解、转变新闻事件的本质等种种新闻从业者的大忌,在每日的主流媒体上都能随处可见。我们似乎已然忘却,那纯粹、真实的孩童时代的思想与感悟。而《暖新闻》的突然出现,就像一只绝地逢生的野兔,簌地,从可怖的狼牙下逃脱,也如一支速效的强心剂,瞬间激活了整个新闻媒体界。从处于逆境之下的社会底层人士对生活不公局面的奋力挽回与挑战,到平凡普通的百姓对社会的反哺与奉献,再到人与动物、动物之间治愈人心的温暖故事,一则一则的暖新闻,就好似阵阵春风吹拂过我的心灵,给予我和其他阅读者持续恒远的暖意。并让我们在接受心灵洗涤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人生道理,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爱护动物、懂得回报社会,等等。
凤凰网开通的《暖新闻》这个栏目,不仅是回报给社会的一份珍贵的精神层面的礼物,也同样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在《暖新闻》栏目开通以来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凤凰网除了收获了20亿次的点击量与难以估量的经济收入,更多的是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好评价,收益与口碑双丰收。正如中国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善有善报”所表达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发自内心地做好事,帮助别人,自己也不知不觉就能得到一定的回报呢。所以,从现在开始,为了自己和他人,努力地生活,为我们的和谐美好社会,奉献出更多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