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最后一场电影

作者: 土伽丘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3:45 被阅读62次

    散场电影-木吉他合唱团

    “因不了解而相识,因了解而分离”

    不知道这样的句子最初的来源,考古神器百度,告诉的答案是,来自于“木吉他”合唱组合表演的“散场电影”歌词。

    “木吉他”是台湾民歌时代小有名气的合唱团体,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李宗盛,曾经就是这个合唱团的成员。

    “散场电影”,是“木吉他”合唱组合的经典。

    歌词的作者赖西安说:我一直对看完电影,从剧院里走出来的那种迷迷蒙蒙的感觉印象深刻。人还在剧情里,可是走在散场的街道人群中又挤又热,感觉很突兀。我想如果一个最美丽的告别方式设定在这个场景,不就像一个不完美的爱情?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虚构,定格在散场电影的声音里。

    好好想想,但凡看过电影的,尤其是把看电影当做主要娱乐和约会方式的早先时候,出电影院大门的时候,有没有同感?不过,“分手电影”,稍显特别罢了。

    当你沉默我不再询问,当你的笑容变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为我不再看见你。

    今晚的约见你已体会,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

    我们因不了解而相识,我们因了解而分离。

    在人潮中不必说些什么,因为我们再也听不见。

    我们在声浪之中淹没,在声浪中淹没。

    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这是不见伤感的分手。

    总感觉,分手还是最好有一些道具性环境的,比如,长亭外,古道边,最好没有芳草碧连天,只有一片黄叶地。这样的话,别离、分手才更加刻骨铭心,也更有诗意。

    看来,古典文字中的分离,是一种浪漫的毒。

    后来,读了毛主席诗词,记住了“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又发现,其实在车站、码头、机场送人,才是分别的典型示范。可是,自从取消了站台票,尤其是在车站人满为患的时候,挥挥手,送个别,实在是求之而不可得。

    现实总是骨感的,那么,变得看似有点不好操作的分别、分手和别离,不如变成一个无意中一起安静地完成的事件,比如看一次“散场电影”。

    当然,分手还能用其他办法——最后的一次烛光晚餐,要不,就最后的一次早餐?中餐?下午茶?

    也可以最后的一个拥抱,或者是约上大伙开一场热热闹闹、宣誓意义很浓的趴,乃至于悄么声息的最后一pao,似乎也不错,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或许是因为相互交流的技术工具太少了吧,交通基础建设也比不上现在完善,只有鸿雁传书,只有固定的电话,见个面要倒腾好长时间,费好大劲。

    如今一切都改变了,约会也容易多了。

    不幸的是,相聚简单的同时,分手却变得愈发狰狞,情缘了断,常常要用各种开撕的剧烈手段,搞得昏天黑地,身心俱疲。

    总之,不管是怎样的最后的一……,真的可以尽量从容些的,这样才配得上真正的“最后”。

    如果还对“最后”不甘不愿,过不了藕断丝连这一关,不如听听“木吉他”的歌,全都是很干净的声音,算是分手界的Amazing Grace。

    散场电影,是无法预定的分手合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约在最后一场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u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