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王羲之

作者: 回归宇宙能量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20:30 被阅读25次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六)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春,一众文人名士在山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在这次大名鼎鼎的兰亭会上,王羲之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东晋短短百多年历史,诞生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众多书法名家,其中羲之作为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以草、行、楷兼善之能,以及新妍的笔法,继承并超越了锺繇、张芝,成就了千年“王书大统”。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常称之“王右军”。

    王羲之少学卫夫人,习锺法正书,后改本师学叔父王廙,学习了更为全面的行书、草书、飞白等。二十岁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锺繇,草书效法张芝。

    王羲之生平轶事多有流传,“入木三分”、“东床快婿”、“以书换鹅”、“洗笔成墨池”至今脍炙人口。

    王羲之信奉道教,晚年好“服食”草木金丹。据传其名中“之”字,乃是天师道的成员符号。与其同时代的众多名流都以“之”为名,他们都是汉张良传下的天师道成员。

    王羲之的书法在四十余岁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的书作是历代文人墨客甚至帝王争相收藏的珍品。有记录的最多三次皇家收购是南朝刘宋明帝、梁武帝以及唐太宗时期。随着岁月的流逝,时至今日,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真迹已不见于世。人们仅能凭借摹本、临本感受王羲之书法那尽显魏晋风流的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草书已不再是汉魏时期的章草,他创立了笔势跌宕起伏、形状舒卷多状的今草。今草突破了单字的造型,将多字连笔而成,形成了放逸生奇的字群结构。这是王羲之对草书的杰出贡献。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品有《远宦帖》、《都下帖》、《行穰帖》、《侍中帖》等。

    《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

    《行穰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都下帖》↓

    王羲之的行书汰除了隶书笔意,最著名的就是兰亭序。兰亭序为世人所知,要得益于唐太宗的喜好,其真本如今不可见,最有名的墨迹是冯承素所摹“神龙本”。兰亭序笔法多变,笔力劲健,正笔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全作欹侧而能整饬,妩媚而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王羲之行书代表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丧乱帖》等。

    《快雪时晴帖》↓

    《平安何如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

    《丧乱帖》(日本皇室)↓

    王羲之的楷书传承于锺繇,但已无隶意的古趣,变翻挑为内擫,字形更纵长,字势纵敛,较锺书更为端庄精致,形巧而势纵。王羲之楷书流传最广的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

    《乐毅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黄庭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方朔画像赞》(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的今体书法,被唐太宗推崇为“尽善尽美”,这也是千年来书家的共识。他对汉魏以来的草、行、楷体的总结与改造,使书法有了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确立了书法艺术的独立品格。毛笔“奇怪生焉”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以说,后世每代书家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汲取所需。

    唐朝李嗣真全面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

    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琚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炤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忽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趣长而笔短,差难缕陈。

    前人总结说,帝王为一代帝王,圣贤乃百代帝王。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的圣贤,堪称无冕之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冕之王——王羲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xauftx.html